对付脊柱问题,“导航”技术显身手

2022-04-20 14:14:03 来源: 威海卫人民医院 作者:

  脊柱是身体的“顶梁柱”,因脊柱问题导致的腰痛、腿痛困扰着很多人,但脊柱是人体血管和神经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手术要求极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患者往往因为担心手术风险望而却步。这时,红外线光学导航就发挥了极大作用。

  董女士(化名)最近几年腰部经常疼痛,吃药、贴膏药、推拿等保守治疗方法都用上了,但收效甚微,最近疼痛愈发严重,而且这种疼痛逐渐辐射到腿部,以至于她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于是来到威海卫人民脊柱二科门诊就诊,科室主任梁军阳经过相关查体、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听人家都说腰部手术会有很大的刀口,风险也很大,万一做不好怎么办,能不能保守治疗?”面对顾虑重重的董女士,梁军阳介绍,目前手术可以采用行业内先进的导航微创融合技术,导航辅助下的微创融合技术能够模拟出椎骨的三维立体影像,引导医生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精确清理脊柱病灶。

  精准置钉不“偏航”

  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梁军阳及脊柱二科医师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术中,在影像科团队的协助下,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并同步传输至导航系统工作站。计算机操作界面中,根据扫描影像完成置入位置、方向以及长度等手术规划,在导航的精确定位下,仅用4个微小切口微创精准打入4枚椎弓根螺钉,辅助小切口完成滑脱复位、减压、椎骨融合。术中出血量约50ml,术后无引流量,患者切口无明显疼痛,整个手术过程中,透视次数大幅度减少,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放射保护大大增强。患者术后几乎感觉不到疼痛,家属十分满意。

  脊柱手术风险高,视野和角度是难题

  脊柱具有位置深、结构复杂、毗邻血管神经较多等特点,因此脊柱外科手术对精准度要求极高。脊柱手术通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来进一步稳定脊柱,以往在没有先进设备辅助的情况下,医生就如同在“暗箱”内操作,手术视野深处的结构无法直视,需要依赖术者丰富的临床经验来选择合适的进钉点及角度。

  导航技术让医生手更“稳”,钉打得更“准”

  红外线导航技术打破了传统手术“暗箱操作”的局面。术中根据事先录入的数据完成手术路径的规划,可多维度灵活转动的机械手臂大大提升了操作稳定性;导航系统可随时观测患者的细微变动,引导手术医生找到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进钉点、方向及确定螺钉的长度,从而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将脊柱的病灶精确地清理干净,真正提高了脊柱外科手术的精准性。

  但先进的设备不等于先进的效果,反而对医生的基本功提出更高的要求。脊柱周围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微创手术开口小,操作面小,这就决定了医生必须有足够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解剖结构有更精准的了解。

  更精准、更微创、更安全。自2020年9月引进红外光学导航技术以来,威海卫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已经完成了200余台导航微创融合手术。此外,科室开展的特色微创技术有椎间孔镜技术及内镜下治疗颈胸椎间盘突出、狭窄技术等,还有小针刀、射频、臭氧及经皮椎体成型术、微创通道技术等惠及了更多脊椎病患者。

初审编辑:丁淑红

责任编辑:王陆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