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延年很有指导价值。本文拟将“春夏养阳”的含义、原理与主要方法介绍给大家,以利指导春夏之令的养生防病。
一、什么是“春夏养阳”
“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在春夏之季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保养阳气,就是保重养护人体这种对生命活动有推动、温煦等作用的基本物质,以使其充盛,而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侵袭。
二、“春夏养阳”的原理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和分布也有着规律性的变化。一般说来,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则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则十分注意养护阴滓,以适应外界温热环境的影响。而人们重视了保养阴津的一面,而往往不自觉地忽视了养护阳气的另一个方面。春夏温热,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素体阳虚之人若不注意保养,则阳气虚损的情况会更为严重,所以肺肾阳气虚弱的咳喘病人至夏季容易复发或者病情加重。阳气虚弱往往可出现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脉迟等症。
三、“春夏养阳”的方法
“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颇多,但概其要者,不外以下数端:
(一)调精神以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暴喜伤阳”。意思是说,骤然大喜则往往可导致心阳之气涣散,轻则心神失常,重则折年损寿。范进中举大喜过后神志失常即是一例。故春夏之日也需注重精神调摄,凡遇事皆应恬静虚无,泰然处之,切忌大喜大悲,以保养阳气。
(二)慎起居以养阳。春夏之季,自然界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旺盛,人体起居也应随之作出适应性的调节。如清晨起床应早些,起床洗漱后可在室外清静之处散步或慢跑,以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夏月纳凉则尤须审慎,若一味恣意贪凉,则往往夜气暗侵,而为病根所伏,日后轻则骨节酸痛,重则咳痰喘啕,甚则危及性命,切不可等闲视之。
(三)节饮食以养阳。春夏两季昼长夜短,加之天气温热,人们紧张工作、学习之后往往又饥又渴,此时则尤须注意调节饮食。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宜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老年人、幼儿以及素体阳虚之人还须慎食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免伤脾胃阳气。老年人每多肾亏脾弱,阳气不足,饮食尤有讲究,如煮饭宜以陈廪米微炒,则松软而易消化;煮粥宜用新米,以成糜状为度,则香甘开胃,食后能使脾胃健运,五脏安和,身体强健。
(四)巧运动以养阳。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以活动筋骨,条畅气血,养护阳气。一般地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总以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微汗出为宜。若欲通过练功的方法以培养阳气,一般宜取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阴阳调和,百疾不生。
(五)重食疗以养阳。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对素体阳虚之人趁此时采用适当的食疗方法则往往能收到益气温阳,强壮却病的效果。具有益气温阳功用的食物,如雄鸡、鲫鱼、大枣、胡桃等,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药饼等,均可酌情食用。
(六)借药治以养阳。在一般情况下,春夏之季多温热病证,每取寒凉的方药进行治疗。然而素体阳气羸弱者,虽时值盛夏酷暑,仍可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益气补阳之品,以俾阳气渐复,神爽体健。此外,还有一些虚寒病症,每至冬季则易发作,往往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协助人体“春夏养阳”,以保证在秋冬仍有较强的抵抗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作。例如中医研究院用冬病夏治的消喘膏(主要药物有白芥子、元胡索、细辛、甘遂)在三伏天贴肺俞、膏盲、百劳等穴位处,治疗冬季易发作的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不仅能使咳、痰、喘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还使多数患者感冒减少,过敏现象减轻或消失,体力增强。这些方法均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
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