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同学感受到“安慰”与“力量”:记威海四中老师袁雪丽的一天

2023-05-12 18: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编者按: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有一种陪伴叫高中老师。在一个人的求学历程中会遇见许多老师,但高中老师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你人生转折点,他们用柔软的感情、坚韧的毅力与你同甘共苦,默默陪伴你走过人生中难以忘却的岁月。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本渊博深邃的书,高中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珍藏回忆的美好时光。大众网设立“高中老师的一天”系列报道专栏,走进威海各高中,记录高中老师的工作日常和师生故事,用心感受为师者的平凡与伟大,了解这一职业背后的酸甜苦辣。

  大众网记者 陈亭如 见习记者 杨珺如 威海报道

  “我觉得她说话声音不大,但有种很能安慰到我的力量。”

  在正式采访这位老师之前,我们采访了她的学生,从一个女孩略带紧张的声线里,得到了这样一句回答。

  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在提及她时着重强调“安慰”和“力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启了这一天的观察。

  早上7:00,清晨的阳光洒满校园。班车稳稳停在威海四中门口,人潮中一个清瘦的身影朝我们招手,她眉眼含笑,束在脑后的低马尾既有着高中教师的干练,又在下垂的弧度中多一丝柔和味道。这便是今天的主人公,威海四中高二一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袁雪丽。“今天的课比较多,有两个双堂课加一节班会。”

  7:05,早读时间。袁雪丽来到教室,趁着学生早读查看班级人数、学生状态、卫生状况,督促学生收拾好桌面物品。看似随口的规劝,袁雪丽心里却有“大算盘”:“小的细节养成生活的习惯。督促孩子们收拾好桌面物品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规划意识,我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从小事慢慢渗透,孩子们将来对自己的人生就会有规划。”

  7:30,第一堂课。与记者记忆中的高中课堂不同的是,袁雪丽的语文课是从学生分享开始的,一位女生首先上台分享了她读《四世同堂》的收获和感受。“我们现在提倡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主动去读书、去分享心得,理解和表达两手抓,对孩子写作和表达都有好处。”袁雪丽告诉记者。

  “老舍创作这本书的背景是北平抗战时代,当时的人和故事给了他很多触动。文学创作需要触动,我们的人生也是,我希望同学们也早日找到自己成长的触动点。”课堂上,袁雪丽总结道。

  9:10,双堂课结束。正值一小时的体育大课间,袁雪丽又在同学们的拥簇下来到篮球馆。“我们最近在组织篮球赛,孩子们兴趣特别高涨,课间组织了班内的模拟赛”,袁雪丽告诉记者,“运动是帮助孩子打开心胸、释放情绪特别好的方式,别看我们这几个小女生文文静静的,但是在场上是真卖力拼搏,集体荣誉感特别强。”说到此处,袁雪丽的自豪溢于言表,被夸奖的女孩也害羞地笑了。

  10:15,袁雪丽返回办公室。这是她今天难得没有课的时间,她需要趁此时间将孩子们的作业批改出来。“孩子们答题还需要更规范,还是要再强调。”

  11:10,袁雪丽抱着作业来到另一任课班上课。

  11:55,下课。袁雪丽和班上几个孩子结伴来到餐厅用餐。“老师,我老觉得自己答题时想不到点子上去。您说我们做阅读题时要想那么多,作者在写的时候真会想那么多吗?”一名女生苦恼地提问。“做题的过程其实是对文章的解读。我们要养成命题人意识,题目问你这个问题,他其实是想考察你背后的某个知识点你是否掌握,你通过答案告诉他你掌握了就可以。”

  聊天的话题慢慢从学习发散开。“老师,我觉得我是个很怪的人”,女孩低头说道。“为什么怪呢?”“比如我笑点跟别人不一样,好像跟别人乐不到一起。还有很多也不一样……”“这都不算什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没必要因为不一样就改变。”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袁雪丽摸摸女孩的头。师生一行四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女孩们自然地讲起班里的趣事,银铃般的笑声落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也飘进春天的风里。

  “这几个同学在其他同学眼里比较怪,不是很能玩到一起”,袁雪丽向记者介绍道,“平时我也对她们关注多一些,今天趁着一起下课跟她们一起聊聊天。她们看着很内向,其实当你给她一个聊天的机会时,她们很愿意跟你敞开心扉”。

  13:35,下午课开始。在班里巡视了一圈情况的袁雪丽回到了办公室,从桌子下拿出厚厚一沓精美包装的贺卡。“这是写给孩子们的成人礼贺卡,昨晚还有些没写完”,说着,袁雪丽就继续写了起来。班里46名孩子,她就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了46份,每份贺卡内容不同,都是为师者的心里话。“一张贺卡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他们迈入18岁的行列,我希望给我的孩子们这样一个仪式感。”

  “都说成人礼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其实我更感恩他们,让我有机会能够陪伴他们走过这段特殊的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我能够帮助到他们,我也觉得挺高兴的。”袁雪丽摩挲着贺卡喃喃说道。

  14:20,阅读课。袁雪丽带着班里孩子们来到学校图书馆自主阅读。

  15:20,课间。袁雪丽随手拍下学生向任课老师请教问题的瞬间发到家校群里。

  16:30,班会课。

  17:15,下午放学。袁雪丽回到办公室又将今天的“日记”发到家校群里:“赛场上孩子们奋力拼搏,赛场下教室里孩子们也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我觉得这是孩子们作为青年人最该有的样子……”。

  “我们是个住宿制学校,孩子们跟家长接触的时间少,家长了解孩子也少,我就会比较注重家校沟通。从18年开始,我每天把学校、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做个汇总,哪些孩子做得好的、或者有哪些不足都呈现出来。同时尽量多发掘孩子们的亮点,每天至少表扬一个孩子,建立一个我们班的‘幸福档案’,让我们家长知道孩子其实有很多亮点。”

  “这几年,我也在慢慢完善我的‘日记’,将师生的暖心瞬间,一些教育理念、育人故事等也加入到我的日记中,慢慢地渗透给家长们。家长对这项工作都比较认可,班里的凝聚力特别高,家长也都很支持学校工作,让我特别感动。”

  17:45,晚自习。原以为会迎来一天中难得的空闲时光,袁雪丽却并没有停下步伐,而是一一做起了“思政教育”。“今天我们进行了入团的民主评议,好几个孩子都有参评,但是人选只有一个,还是要做做大家的工作。”

  “今天评选的结果你有预想过吗?”袁雪丽问道。

  “有的,我想过xx同学确实在某些方面比我有优势,但没想到大家都认真准备了讲稿,我还以为只是随便上台说说……”男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对啊,从这个点上就能体现出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次运气也好、优势也好,其实都是大家私底下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提前做足准备的结果。”

  男生默默点头。

  “这次只是一次小考验,你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就是你最大的收获。”袁雪丽说道,“往后人生路还很长,希望你记着今天这个收获,要做先行者,做有准备的人。”

  “其实今天我挺高兴的,看到你今天的表现。”谈话的对象换了一位内向的女生。

  “我很感动你积极参加女生篮球赛,特别把班级的事情放在心上。”

  女生有些害羞地笑了。

  “你也不要有太大压力,觉得一定要为班级投进球,起码你向大家都展示了你的能力……下了球场老师希望你把球场上拼搏的劲再用到学习上,数学是你的弱势学科……”

  女孩轻抿嘴唇默默点头,再抬起头时弯弯的笑眼似乎蹦出星星来,她轻轻回握了老师的手,像是一种师生间心照不宣的约定。

  一连聊完了七八个孩子袁雪丽才稍作停歇,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教师工作是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向往的,上学时我还把它刻在我的桌子上。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考上了师范学校,真的当了老师。我记得我去报到那天我爸就跟我说一句话‘当老师千万不能误人子弟’,我说好,我想我就尽可能地去践行这句话。”

  从2004年执教,今年已经是第十九个年头了。谈到过往十九年的教师工作,袁雪丽感触良多:“刚毕业的时候凭着一腔热情教授孩子们知识,后来发现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它是多方面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适应社会需要。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

  “在做了班主任之后,我渐渐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2015年去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表现,很容易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对待孩子发生的问题也能更理性和专业一些。”

  “再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教育不单纯只是学校,其实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育人,更需要老师来做学校和家长、孩子和家长之间沟通配合的桥梁。”

  21:30,晚自习结束。袁雪丽抽空给家里打了电话,问了儿子今天的情况,又来到班里劝走了最后离班孩子。威海四中是住宿制学校,督促完孩子们早点回宿舍休息,袁雪丽也来到了女生宿舍。“洗完头记得吹干了再睡觉”“晚上不要再打手电筒学习了,对眼睛不好,早上来教室背书也是一样的”……

  22:00,宿舍准时熄灯。袁雪丽在漆黑的走廊里巡视一圈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宿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记者也结束了一天的观察,告辞离开。夜幕下的校园并不是一片漆黑,路灯还在亮着,柔柔的灯光拥抱着偌大的校园沉入梦乡。教学楼上装饰着“幸福四中”的字样,白天时并没有引起记者的注意,而在这个温柔的夜晚,记者突然懂了它的含义。

  采访后记:

  高中老师不好当,住宿制高中的老师更是,工作内容与职责几乎被拉伸到无限大,既是老师又是“妈”。同时,记者也相信,住宿制学校里的师生情谊是要更深厚的。在那三年里,孩子们见老师比见家长更多,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也常常比家长更多。

  因为常年的咽炎,袁老师说话的声音并不大,说两句话就要清一清嗓子。支撑她“老师范”的,更多是坚定的眼眸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同样在袁老师身上,记者也发现构建家校和谐关系的“袁氏秘诀”:真诚与沟通。如果说用沟通拉近距离、消除隔阂只是老生常谈,那真诚就是永远的必杀技。一位温柔、敏锐、博学、真诚的老师,如何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安慰”与“力量”呢?

初审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郑云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