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苏凯南
责任编辑:王陆见
在山东省荣成市东滩郭家村,一片广袤无垠的田野点缀在绿水青山间,整洁通畅的道路蜿蜒其中,将诗画与美景串联,清澈的小落河一望无际、村落房屋错落有致,百姓怡然自得,一幅气韵生动、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生活美好图景缓缓铺展开来。
自荣成市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以来,由财政部门牵头负责,以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资金为“主引擎”,融合各级各类“资金池”共计2.5亿元,打通了资源变资本的渠道,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实施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为主线的14个重点工程,实现了村庄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美化水平提升、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高,积极探索出乡村振兴的“荣成经验”,不断推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之一的耩上姚家村,位于荣成市荫子镇,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村集体有30多间破损房屋闲置,群众娱乐设施单一,村内绿化面积少,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依托现有设施,安排资金470万元对村集体30多间破损房屋,进行整修和改建,将其建设成为一处集养老、医疗、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群众活动场所,通过绿化改善村庄环境,增加了村内绿化树种品种和数量,并安装建设器材,打造成为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式花园,有效提升耩上姚家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中,荣成市安排资金6590万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现有的5个省级美丽乡村、42个市级美丽乡村进行不同程度的提档升级,通过全面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采取“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张图”的模式,积极开展村庄设计,既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又提升村庄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始终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分类分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北部滨海康养、中部伟德山现代苹果、南部渔家风情“三大片区组团”,三大组团产业融合、渔农融合、农旅融合,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环境治理提标扩面,真正实现了片区“强强联手”,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串点成线”迈入了“连片成景”的新阶段,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精致画卷”正在荣成大地徐徐展开。
串珠成链提升乡村风貌
“原来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的,现在的路又平整,又整洁,还直接通到家门口,也不再是晴天土一身,雨天泥一脚了。”垛山姜家村村民说道。近年来,荣成市致力于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在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原硬化破损道路进行再修复,安排资金1260万元,实现12个乡镇89个村庄14万平方米的道路路面和休闲广场平整,彻底解决了路面破损、断角、裂缝、沉陷等问题。安排资金4300万元,实施6个镇33个村的农村沟渠及3个镇14个村的塘坝整治,通过对农村沟渠清淤、岸坡整治、修建涵洞和漫水桥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固恢复行洪能力,提升周边人居环境。
不仅如此,荣成市还统筹安排资金3000万元,用于实施清洁整洁、污水治理、美化绿化等重点工程,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现在的乡村不仅通过清洁能源供暖,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同时实施单村饮水提升工程,完成村内管网改造14个镇102个村20956户,新建水源39个,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荣成滨海资源禀赋,建设了一批传统村落和滨海特色村庄,以清洁村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基础,围绕风貌塑造,推动乡村硬化、洁化、绿化、美化全面提升。目前形成了以东楮岛村、大庄许家、西霞口村、烟墩角等中心村为主线,海牧蓝乡、美丽田园等五个特色片区,北部滨海旅游康养精品线等四条精品线路为配套的美丽乡村网状格局,实现了以村庄“连片美”带动“持久美”。
数字智治激发乡村活力
近年来,荣成市不断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充分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涉农政务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安排资金900万元,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智能系统”和“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实现乡村信息透明、乡村资源共享的智慧管理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智能系统建设项目中,全面推进“智慧+环卫”建设,通过建设智慧环卫提升智能系统,设置村庄档案管理、分类收运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综合考核管理功能,通过对1161个垃圾清运点及91辆垃圾清运车辆安装传感器,精准掌握乡村垃圾清理运输情况,提升精细化监管水平。不仅解决了乡村的精细化管理问题,还实现环境卫生管理“一手抓、全覆盖、无盲区”的局面,村民走在干净通畅的水泥路、面对着整洁的卫生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舒心和惬意。
在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通过搭建起镇街分中心信息研判平台,充分解决镇街对镇域内各项信息掌控力不足,研判预警能力薄弱的问题,实现“哨号互通”功能模块,通过将“吹哨权”赋予所有责任单位,无论是镇街村居还是部门,都可以根据需要“一键吹哨”其他单位协办,还可以同时吹哨多个部门,增加处置力量,打破镇街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局面,使全市工作形成“一盘棋”,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
在俚岛镇的中我岛村的抗日战争时期地下交通站旧址,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红色印迹保护项目,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部分早期使用物品,同时进一步修改具体布展方案,让红色教育基地发挥出更大作用。
荣成市共确定16处需要抢救保护的重点红色印迹,累计安排资金1280万元聘请专业人士设计考究展板内容,对场馆进行修缮、强化日常运营维护和提升等措施,不断提升接待水平,有效传承红色基因,加深广大党员群众对荣成红色文化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与此同时,还不断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安排资金500万元,对相关镇街文明实践所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部分需要新建和维修的实践站进行硬件设施提升改造,主要进行房屋维修改建、购置相关设备设施、宣传看板更换维护等,通过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构建起以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乡村善治格局,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实践“荣成路径”。
创新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通过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立足社会信用体系领先优势,全面拓展深化“信用+志愿”模式,进一步放大“信用+”优势,将信用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贯通,构建全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在夏庄镇甲夼马家村的一家超市内,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同时标签上标注着5、10和15等不同的“信用币”面值,这就是依托农村信用激励体系建设的信用超市。“没想到平常通过志愿活动积累的志愿分还可以用来换东西。”甲夼马家村村民感慨道。
在开展农村信用激励体系建设与实施项目中,荣成市安排资金1000万元,不断丰富信用应用场景,实现信用超市、便民服务社维护、修建和设备购置,确保在每个镇街设立一个“信用银行”,实现80%以上的村建有信用便民利民服务场所。现在,村庄每季度组织一次信用基金发放仪式,促使农村信用建设村民知晓率超过80%,信用信息每百户每月超过20条,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居自治的热情。同时为充分提升农村信用保障能力,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设立规模超300万元的农村信用基金,解决经济薄弱村无力发放信用基金的问题,为信用建设提供源源不断新动能。
荣成市还以信用建设为支撑,创新“信用管理+志愿服务+暖心食堂”模式,安排资金500万元,在15个乡镇新建191处暖心食堂,着力解决农村孤寡、独居、空巢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优化信用管理办法,对参加“暖心食堂”的志愿者,给予双倍信用积分,引导更多农村妇女志愿者参与“暖心食堂”服务运营。为加大对妇女志愿者的激励力度,此外还设立200万元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进一步调动起群众参与热情。目前,荣成市共建成暖心食堂400多家,日均服务老人9000余人,覆盖全市51%的村居,可集中解决覆盖村居1.2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的“一餐热饭”问题。通过暖心食堂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问题,而且还凝聚了农村心气和涵养文明新风。
下一步,荣成市将继续乘着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的东风,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将荣成市建设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区、全国镇村统筹建设发展示范区,构建起产业家底富、人居环境美、治理手段活、组织建设稳的农村治理格局。
(通讯员 王证强)
初审编辑:苏凯南
责任编辑: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