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球风脱亚入欧 打造亚洲篮坛“波斯帝国”
来源:环球网 编辑: 2013-08-13 10:48:00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篮球传统霸主中国已衰落,在亚洲另一端,新的‘波斯帝国’正在改变篮球的势力版图”——在伊朗男篮以九连胜的霸气摘得亚锦赛桂冠后,法新社的这一说法代表了外界的主流观点。2005年之前,伊朗男篮还是一支徘徊在三流到二流之间的弱旅,而近6年来的他们却创造出4次参加亚锦赛3次夺冠的成绩。从诸强末流到铁血球队,后姚明时代的亚洲篮球俨然已开启伊朗模式。
内贾德打造篮球“起飞元年”
随着本土球星陆续征战欧美联赛,伊朗篮球已经成为对外文化展示的金字招牌。在本届亚锦赛开赛前,伊朗法尔斯新闻社曾评论说,伊朗篮球的强大“来自全民的热爱”。篮球是伊朗的第二大运动(第一运动为足球),当地到处都能看到打篮球的民众。伊朗国内联赛有着很多气氛热烈的“地狱球场”,而在国际赛场方面,无论客场有多遥远,都有自掏腰包的伊朗球迷追随球队一起远征。正是伊朗人的热爱“让贫瘠的篮球土壤开出鲜花”。
在伊朗篮球崛起的诸多因素中,政府的投入是最大助推力。内贾德出任伊朗总统后,这位“头号球迷”将篮球作为体育界头号扶持的目标,他曾表示,足球和篮球是首当其冲的“男人项目”。正是由于内贾德的大力支持,伊朗在2005年出炉篮球发展的“五年计划”,国家体育部门、奥委会乃至军队都将篮球列为拳头项目,把大部分预算投入其中。这一年也成为伊朗篮球的“起飞元年”。因为有政府“埋单”和一些大财团支持,伊朗球员的收入越来越高,水准不错的球员一年能挣到60万美元。法新社认为,内贾德将个人喜好化为行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伊朗篮球的火箭式蹿升”。
球风上“脱亚入欧”
伊朗篮球的“塔尖越来越高”,还离不开坚实的职业联赛和青少年训练体制。通过篮球发展五年计划,伊朗建立起一级职业联赛和三级业余联赛体制,还有省市地方赛事作支撑,由篮协直接负责管理。各职业俱乐部内部均包含U14、U16、U18三个级别的青少年梯队,一年里一名青少年球员参加的赛事可以多达百场。与热衷引进外国球星的CBA相比,伊朗联赛的市场化程度平平,在引进外援方面,各支球队还受到政策限制。在普遍依赖“归化球员”的约旦、黎巴嫩、卡塔尔等西亚球队中,伊朗培养本土球手的耐心实属少见。对外援说“不”不仅没有影响联赛的精彩,反而使伊朗本土球员有足够的上场时间。一些观点认为,正是“本土主义”的联赛体制保护了伊朗篮球人才。
基于人种体质和技术风格的相似性,伊朗篮球起步时选择了“巴尔干风格”,并从此坚定不移地“一条道走到黑”。截至目前,伊朗男篮6任主教练均来自前南斯拉夫,还有大量的前南教练在基层篮球圈任技术指导,而中国男篮却一直在本土、美式及欧式三种教练风格间摇摆不定。亚锦赛期间,菲律宾《马尼拉星报》评论说,经过几任前南外教的熏陶,不靠球星“救世主”的伊朗篮球,俨然已经可以和欧洲球队掰掰手腕。
“伊朗力量”渗透美国篮坛
政治上的原因使得伊朗一直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国家,但在篮球方面他们却大开国门。据亚篮联官网统计,伊朗前后共有6人在美国打球,还有球员在德国、波多黎各、葡萄牙等国家的联赛中效力。对于长期浸淫NBA文化的“当家大哥”哈达迪而言,亚锦赛上的统治性表现有望为他继续赢得NBA球队的合同。而在NCAA中已经打得风生水起的卡兹米则被视作伊朗篮球新生代中“最杰出的天才”,今年也有望登陆NBA。
对此,英国《卫报》评论说,伊朗国家重视发展集体项目,而“足、篮球外交”也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回报。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正是刚毅甚至固执的个性造就伊朗男篮的铁血风格。对他们而言,站在亚锦赛赛场上就是“为国家战斗”,输掉比赛则是莫大耻辱。这种单纯而直接的爱国主义成为他们在赛场上保持专注、顽强坚持的最大动力。【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郑荣 本报特约记者 李港】
责任编辑:滕佳蕾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