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东西都只会剩下文字和光影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 2013-12-31 23:11:00
□何 晶
24日平安夜这天,学而优书店多功能活动厅被塞得满满当当,主持人问,你们都是阮老师的粉丝吗?下边读者齐声答:是!阮义忠老师走上讲台,双手合十鞠躬,感恩大家。阮义忠,被誉为“中国摄影教父”的台湾摄影家,这次他带来的新书是第一本个人随笔集《想见看见听见》。在这本随笔集中,他写下故乡风土、童年记忆,讲述与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往来,描述心仪的歌手和友人……跟随他的文字,你能够听到他三十余年摄影生涯的来龙去脉,那些黑白影像中未曾说出的往事,在文字中汩汩流淌。
事实上,阮义忠带给华人摄影界深远影响的,不仅是其摄影作品,还有他对世界摄影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深化。上世纪80年代末,他编著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将西方摄影大师介绍到中国,是内地摄影艺术家们懵懂期的枕边书;90年代初,他创办《摄影家》杂志,让中国当代摄影接受了一次大规模的西方当代摄影洗礼,同时也最早把中国摄影推向世界。(12月31日前在学而优书店预购《想见看见听见》的读者,可在2014年1月起凭收银条领取新书,并获赠阮义忠亲笔书写的新年祝福明信片一套。)
同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还有“拉美文学爆炸”的奠基者、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和《总统先生》。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父亲是有名的法官,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全家被迫搬迁,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总统先生》作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之一,它的出现直接刺激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出《族长的没落》。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直至今天,《玉米人》仍然是了解拉美文学的必读经典。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的封面均是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波特罗的画作,熟悉的朋友看见该会会心一笑。
你一定听过或看过《洛丽塔》,但你不一定知道《爱达或爱欲》,而热爱纳博科夫的粉丝们早已期待其中译本多年。这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创作于晚年,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刚出版时,该书不仅登上美国图书畅销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书中的语言、结构、道德内容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作为纳博科夫最权威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赖恩·博伊德指出,《爱达》第一部开头涂鸦式地借用了《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该书当时被纳博科夫视为最伟大的小说;而结尾则改写了《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的最后一句话:“他到底得到了十字勋章。”在博伊德看来,《爱达》足以与它所引用的巨著比肩。无需多言,这必定是外国文学爱好者要入手的新作。
广西师范大学最近出版了资中筠的《美国十讲》,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而是老太太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她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用浅显的大白话写出来。
《风景与记忆》则是英国艺术史学家西蒙·沙玛的代表作,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西蒙·沙玛因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美国的未来》而蜚声国际。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神秘的河流、森林、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他把风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这本书中除了有彩图32面,还有200多幅黑白图片,包括许多名画和雕塑作品。
另外,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还推出了“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波考克最有名的巨著《马基雅维里时刻》,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不留心,看不见》则是《小时候》作者桑格格的最新作品。老实说,几年前《小时候》在图书市场还没火的时候,我就没觉得这本书有多好,顶多算是坐地铁随手翻翻的闲书,直到今天,我也还是没搞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能有如此高的风评,并卖得那么好。不知是否与四川方言有关,总之在阅读过程中,我是没怎么笑出来。据说新作《不留心,看不见》的文字已经“规矩”了很多,不再像原来那样肆无忌惮。史航说读桑格格的书,总想顺便斗嘴。大概喜欢桑格格的读者,还是愿意买这本新作来跟她斗斗嘴吧。
《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则稍显沉重。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1993年生,2013年8月21日去世。二十年间,他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疾病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自称“职业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微笑面对人生愁苦。他在网上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他的文字打动了无数网友。
他去世后,数十万网友自发哀悼。在母亲给他整理的文字中,有一部十余万字的日记。日记写于2009年一次濒临死亡的状况后,记录了程浩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生命光影。日记中少有鸡毛蒜皮、人生琐事,多为对生命、对人世的思考,记录了无数让他内心激荡的段落和时光。有少年维特般的烦恼,有对人性的感慨,有对命运的嘲讽,有对自己严苛的鞭策……这本书几乎按原貌收录了这部分内容,试图呈上一个完整的生命印迹。
值得重点推荐的电影书当属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光影之痕:电影工作坊2012》,这本year book依然由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老师主编,以对电影事实和影片事实颇具发轫性意义的“2012年度电影访谈”开篇,更有戴老师对2012年度中国及世界电影的全面总结、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
本书作者既有戴锦华、索萨、李杨、毛尖、滕威等中国大陆文化批评家、电影研究专家,也有李政亮、开寅等港台和海外电影研究学者;他们不但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穿行于世界各地,代表了华语世界电影研究与批评的重要一支。全书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影片、以《恺撒必须死》为代表的欧洲影片、以《逃离德黑兰》代表的好莱坞影片、以《桃姐》为代表的港台及其他亚洲国家影片,另有点评精粹、理论武库部分,其间不乏对影片的文本细读。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影片的症候式阅读,一方面展示了作者基于揭示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介入立场,另一方面也帮助读者形塑不可或缺的批评意识。在领略精彩纷呈的2012年度电影文化的同时,完成一次不可多得的理论旅行。
《〈简·爱〉的光影转世》则是戴锦华老师与其弟子滕威共同完成的作品,属“对话戴锦华”系列,另一本则是戴老师和学生孙柏一起完成的《〈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2012年,戴老师执教三十周年,滕威和孙柏入师门十周年。如今,滕老师已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老师也已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滕老师说,一直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庆祝2012年,但“对话戴锦华”系列的出版实属“无心插柳”,“在与我们对谈当中,戴老师所展现出的专注、严谨时常令我们汗颜。有师如此,幸莫大焉。”
在《〈简·爱〉的光影转世》这本书中,两位作者从2011版《简·爱》的观影体验谈起,逐渐引出对文学原著的阐释,对勃朗特姐妹乃至19世纪英国文学的把握,并推进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剖析,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文本细读、思考历史文化的新颖视角。与此同时,通俗的语言引出对各个时期众多《简·爱》电影的分析与探讨,对“改编”和“原著”、“视觉”与“文字”的相互关系展开颇有意味的辨析,进而延伸至现代影视艺术和当代流行文化的探究和批评,向我们展示多种名著改编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我想,无论是对电影爱好者,还是对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一定都是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责任编辑:张其天
更多新闻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