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习大大看山东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视察,时
-
青烟威荣城铁沿线采风
日前,大众网联合齐鲁晚报组成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沿线媒
-
《人民公敌》12月亮相威海
12月19日,由著名导演林兆华执导的易卜生名作《人民公
全国将推行电子婚育证明 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现实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2014-11-20 07:31:00
原标题:“电子婚育证明”顺应户籍改革方向
据11月19日《北京晨报》报道,2014年7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在京津沪等11省市启动了电子婚育证明的改革,不需要流动人口外出时再携带纸质证明,婚育情况由管理部门通过数据库查询。目前,试点反映良好,明年将在全国全面推行电子婚育证明。
对于生活工作在非户籍所在地的年轻夫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电子婚育证明的出现,意味着他们不必再为一张已婚未育证明在城市和乡村间来回折返,在原籍和现居地居委会之间反复奔走;不必再因为管理衔接漏洞而支付个人成本,不必再腾挪闪躲、充分调动个人资源来“缝补”各地办理方式的差异。从这个角度讲,这项改革虽正当其时,却也算是经历了千呼万唤。
准生证办证之难,这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时有呈现。类似“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孕妇小肚子跑成大肚子也没把准生证‘跑’下来”一类的报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以社会热点的面目出现。这些新闻背后的现实是,在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的情况下,计生管理仍在采用传统的户籍模式。各地准生政策千差万别,虽然都是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计生部门办理,但有何限制、需要提供什么证明,都不大一样。如此政策设计之下办理准生证,折腾是必然的,顺利反倒是幸运。
因为滞后于“人户分离”的现实,计生管理难免会有乏力感;因为无法充分考虑庞大的流动人口的权益,婚育证明的政策设计又备受“不人性”的诟病,总的说来,是管理漏洞与服务真空并存。电子婚育证明的试点和普及,打破了原有的户籍化管理、属地化管理思路,适应了人口流动的社会现实,肯定有助于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雪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