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名博走进黄县民俗博物馆:领略当年“小上海”的辉煌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5-05-12 14:22:00   作者:

老黄县人用过的杆秤

黄县民俗建筑

  大众网烟台5月12日讯 (记者 钟建 见习记者 赵兵) “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的裳”,在胶东半岛,这三样在古时久享盛誉。特别是黄县自古经济文化发达,房屋建造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民房建筑则以北京四合院为基础,以皇城宫殿作样板,青堂瓦舍,墙白窗大,县城丁百万故居是最显赫代表。5月12日上午,“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来到了位于龙口黄水河湿地公园内的黄县民俗博物馆,在一排排坐北朝南、院墙四围、方正完整、门楼高耸的胶东四合院式建筑的老房屋,在一件件陈列的胶东特色老物件中感受着当年有着“小上海”之称的黄县的辉煌。

  龙口市原称黄县,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根据境内地下出土文物,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定居生活。五千年沧桑变幻,为龙口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留下了诸多历史古迹和人类文明,积淀了丰饶绚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

  清代以来,老黄县作为繁荣发达的商业之乡,造就了一批靠经商发迹的富商大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县城丁家。丁家当铺钱庄有分号一百余家,遍布山东境内与京津地区,大多数集中在胶济沿线城市。丁家当铺钱庄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堪称山东首富,号称“丁百万”。民国初期,由于龙口开埠和烟潍公路建成通车,龙口境内店铺林立,客商云集,时有“小上海”之称。

  黄县商人头脑灵活,求变求新,兼收并蓄,经营有方。20世纪30年代,黄县东市场的一家饭店,跑堂的都会用地道的英语来迎送外国顾客和懂外语的学生,生意十分兴隆。卖洋油的“政兴公”,通常会附赠顾客一把羊角锤,以便撬开火油箱子上的铁钉。烟卷商常常会附赠顾客几张烟卷牌子(月份牌年画),以作家居装饰。龙口和盛药房在给顾客抓药时,会附赠煎药时过滤用的纱网。种种细节,足以温暖顾客心,从而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黄县商人大胆开拓,团结互助,身处异域,魅力独具。黄县人自古就有闯关东的习惯,故在东北三省经商的人最多。在异地他乡,他们充分发挥善经商的传统和智慧,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构织了许多地区的商业网络,谱写了各地发达的商业历史。在沈阳,曾有“先有老天合,后有奉天城”之说。这个“老天合”就是清代康熙年间,黄县人在沈阳市中街创办的大百货商场,曾是沈阳市名气最大的百货商场。1940年前后,佳木斯市的中央大街号称“小黄县、二黄县”,350多家商号几乎全由黄县人开设。

  如今的龙口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内500强企业18家,上市企业已达到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31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0家。2014年全市完成GDP1002.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5亿元,县域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列、山东省首位。

初审编辑:张利然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