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
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山东
-
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
9月10日上午,君子之风·美德威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美食山东 威海名吃
“美食山东·威海名吃”评选认定推广会在威海市铂丽斯
96岁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逝世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 2015-11-12 06:29:00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资料图。新华社发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0日逝世,享年96岁。
施密特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曾十几次访问中国。无论在任时还是退休后,他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德相互了解和合作,帮助西方客观、全面认识中国,不愧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曾预感邓小平将让中国变化
“我对中国的关注是一贯的。我是中国的朋友,”施密特2004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早在60年代我就意识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强国。”
1969年10月,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即西德国防部长,把发展对华关系纳入政治考量。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在西德政坛引发震动。后来被称为“欧洲基辛格”的施密特力促时任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与中国建交。1972年10月,中国与西德建交。
1975年10月,接替勃兰特出任总理一年多的施密特首次访华,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主席见过面的德国总理。在《理解中国》一书中,施密特回忆道,毛泽东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坚定而执拗”。
这次访华时,到机场迎接施密特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华期间,两人几次会谈;与毛主席会面时,邓小平也在场。施密特后来回忆说:“我预感到邓小平将给中国带来变化,因而对中国的兴趣更大了。”
曾经专访过施密特的新华社前驻柏林记者郑汉根认为,施密特对之后历届德国政府对华务实的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方不应再对中国存有优越感”
施密特是个“中国通”,也是“中国迷”,即使进入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依然穿梭往来于中德之间。
2004年末,经过大半年等待,郑汉根终于在施密特位于德国联邦议院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专访。郑汉根说,老人当时已经拄着拐杖,耳朵有些不灵,每次回答提问都会思考片刻,但说话条理清晰,思维依然活跃。
1982年卸任总理后,通过对中国的实地参观和阅读文章等方式,施密特不断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并对中国悠久文明由衷地赞赏。他说:“古代希腊、波斯、埃及以及印加的文明早已消亡,而中国文化延续了数千年,到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
施密特认为,西方国家不应该再对中国存有优越感。中国文化起源比欧洲文化早得多。他曾形象地说:“欧洲文化是一棵树,中国文化是另一棵树。”对一个文化的衡量要结合其自身情况,“评价中国要用中国自己的标准,衡量美国要用美国的标准”。
郑汉根说,施密特告诉他,西方年轻政治家应该多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这样可以避免对中国的偏见。
对西方有不少人认为中国需要走西式民主道路,施密特颇不以为然:“欧洲民主文化是三四百年前才发展起来的,不应该把它完全渗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中。”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张雪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