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webmaster@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威海新闻>海阳

山东:信息化区域协同医疗应对“看病难”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编辑:     2014-02-28 09:06:00

关键词: 信息化;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服务
[提要] 医疗资源及服务的“碎片化”是加剧“看病难”的一大关键因素。
  医疗资源及服务的“碎片化”是加剧“看病难”的一大关键因素。
  
  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需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体系应对。打破目前的医疗服务模式,整合医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医疗协同机制,以高效有机运转的医疗服务体系,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
  
  近日,记者就年后各大医院“爆棚”现象,对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喜雨进行了专访。
  
  医疗服务不成体系加剧就诊盲目性
  
  区域协同医疗的理想状态,应是在政府根据人口、交通、环境等系统规划设计下的有机整体。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生病后可在家庭(全科)医生指导下按需就诊,建立起由社区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通过预约、转诊建立起逐级分诊的分级诊疗机制;各级医疗机构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明确服务功能定位,在严格的技术准入,按照诊疗规范,接收病人,各司其职。
  
  建立医生遴选制度、推行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提高医疗服务的同质化、规范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上下级医疗机构间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让医生看病按照操作规范走。
  
  医疗资源、服务的“碎片化”降低了效率。看病难的核心是缺少一个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是竞争关系的“各自为政”,只追求本院利益的最大化,都希望自己多收病人,多挣钱,而不考虑如何相互配合、分工协作。
  
  医疗服务不成体系,“各管一段”加剧就诊盲目性。医院、医生只管给患者看病,没有就诊指导,更缺乏主动提供信息、连续、延伸服务的意识,这就造成了当前“在看病的高速公路上没有红绿灯”、患者纷纷涌向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想出院都难”的局面。
  
  区域医疗资源的系统规划设置,已是当务之急。
  
  “双向转诊”需规范标准体系
  
  缓解“看病难”,改善医疗服务是关键。
  
  区域协同医疗的核心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提高系统运转的协调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转院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家医院所能做到的。需要有严格的技术准入、服务标准规范来明确每一家机构的功能定位,保证省、市、县、乡镇(社区)等多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协同配合。
  
  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分级诊疗和转诊转院规范标准体系,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社区首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不仅要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必须当好看病的“引路人”,指导病人找到适合的医院、专科医生;预约诊疗应该在医疗机构间,与分级诊疗同步实施,以转诊单为纽带,完成院际预约、转诊,减少病人流动的盲动性。
  
  对疑难杂症,应有相应的医疗中心作技术支撑。以目前国家、省级大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设立疑难病诊疗机构和专家联运机制,完善病情评价标准体系。
  
  推动医院之间患者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目前区域协同医疗困境。
  
  双向转诊,病人转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转走了病人,没转走病历资料。各医院信息系统是孤立、闭塞的,只能本院内部使用共享,不同机构间根本无法互联互通:这家医院看不到病人在那家医院治疗的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医疗的协作。
  
  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健康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平台,为进一步健康保健、规范诊疗行为、强化多利益主体的协同配合提供依据。
  
  信息化手段可实现深层次的医疗资源最优化配置。建立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的检验、影像、病理、诊断三大区域临床医学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高效弥补基层医院人才、技术智力资源的不足,提高病人诊断准确率,实现有限医疗卫生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刘龙泉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