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随笔④:争古人不如重今人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 2013-05-14 07:59:00
2002年冬天,去无锡参加《光明日报》组织的十大国际新闻评选。地方官员到会介绍情况,没有多说历史上的辉煌,重点说的是现今无锡籍的院士、科学家、作家,这样的介绍,让人觉得新鲜,久久难忘。
最近,又有一则消息,无锡建设了冯其庸先生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前,冯先生还特意给我寄来邀请函。因为和冯先生的渊源,生出许多感慨。
冯先生在人民大学32年,1956年人大创办新闻系,冯先生所在的国文教研室合并到新闻系。我这个新闻系的学子,就称冯先生为老师了,对冯先生就多一些了解。冯先生是著名红学家,文史大家,书画家,是现今健在的不多见的国学大师,又是自学成才,勤奋至极的人。我的书架上摆放的冯先生亲笔签名的《瓜饭楼丛稿》,就有厚厚的35大本。每当望上去,就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给冯先生建纪念馆,堪称一大功德。
无锡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无锡人既重传统,又看重今人,眼光令人钦佩。当世的人,可见、可感,影响力更大。翻开史册,一些家庭,常常是连续几代,英才迭出,像江苏钱家,钱学森、钱三强一脉;像江西陈家,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而一些区域,常常出现名人集聚效应,像江苏的苏州、扬州,都是有力的证明。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冯先生时常来山东,见到他的机会比较多,听他的教诲、受他的影响也较大。一次,他与我们几位年轻人谈起人生,他说:人生在世就要为人类作些贡献,像司马迁贡献了《史记》,李白、杜甫贡献了诗篇,而有些人只贡献了大粪,当然,大粪也能肥田。你们贡献什么?该好好想一想。这番教诲,一直不敢忘怀。还有一次,去冯先生下榻的房间看望,他正在批注金庸的武侠小说,旁边放了一张地图。看到一处地名,便查一下地图,有的地名,今古对照,有的指出错误之处。冯先生现场说法,告诉我们治学的方法,就是读书和考察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曾经沿着司马迁写史记时考察的路线,走了一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古稀之年,陆续完成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壮举,最终重新发现确认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入境的古道,并以“玄奘取经之路摄影展”,诠释一个真实的玄奘,传递出渴求真理、执著奉献的“玄奘精神”。
受冯先生影响,每次出国、出省考察,我都不敢偷懒,都作为一次考察机会,写出一组随记。2011年去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考察,晚上宣传部长宴请,我打听到书店的位置,便缺席先去购买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资料。书店已经关门了,却在门前的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建国初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报告集《内蒙古呼纳盟民族调查报告》,成为写文章的权威参考资料。这就是一个大学问家对一个后辈耳濡目染的影响。
在冯先生家里,我读到了他在开馆仪式上的答谢词。他回顾了在家乡学习、生活的岁月,回顾了那时的师长、学兄、学弟,那份深情,感人肺腑。冯先生说:“学术馆虽冠我之名,但它是前洲人民的学术馆,是用来培养下一代的。”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是冯先生的出生地。这番话,实际上揭开了一个区域内名人效应的奥秘。家乡是一个人人生的舞台。一个人生在故乡,长在故乡,故乡铸就了他的灵魂,变不了,也改不掉。从家乡走出来,有了些成就,家乡会以他为自豪。他儿时的聪颖、勤奋,可能会被加上些传奇色彩,广为传播。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很多家乡子弟会学着他的样子立志,成就人生和事业。
现在很多地方,并不明白这些道理,表现为不重今人,厚古薄今。在挖古人,抢古人方面,花样迭出。而且,越古越有味道,越怪越有兴致。但是,该争、该重视的近现代名人,反而遭到冷落。江西庐山脚下的植物园里,有著名国学家陈寅恪的墓葬,墓碑上镌刻着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三百年来一大师”的陈寅恪,知识分子精神的丰碑,希望死后在西湖附近找一葬身之地,却未能如愿,只好与山为邻了。著名雕塑家韩美林先生是济南人,多年前曾想在济南建座纪念馆,把自己的创作精品留在家乡。可是,作品捐献了,纪念馆却无影无踪,韩美林纪念馆只好落户他乡。
一个地方有没有名气,自然景观重要,历史文化更加重要,因为历史文化陶冶一方人,影响一方风气。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是文化名人。史上的名人,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今天的名人,才代表今天的文化水准。很多地方,历史悠久,古文化灿烂,只能代表过去。这样的地方,今天的名人出现了,也重视起来,文脉传承,才是文化兴旺的气象。
台儿庄的活力在于它的根基。这个根基是文化,这是城市之魂。台儿庄因运河而兴,清代“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这里留下了惟一的3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和古码头、古驳岸、古船闸;留下了晋派、徽派、闽南等8种风格的古建筑遗迹,留下了见证台儿庄大战的53处弹痕累累的古墙、古屋,历史也记载了它丰富的寺庙以及宗教文化。
社区就是个小城镇。小城镇不是因为它曾经是乡镇,而是看它的实质。社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城镇的功能,看它的发展趋势,规划、建筑、公共设施、教育资源,都朝着标准的城市形态迈进;它的产业聚集功能也在显现,各种服务业在迅速成长起来;城市特有的志愿者队伍,也在社区活跃起来。社区管理,有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支撑,就形成了现代管理雏形。
农村社会结构,有它消极的作用,更有它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文化的血脉,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农民蜕变为市民,城市社会的结构也需要共同的社区文化,来维系一方稳定与和谐。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些专家学者对社会结构的破坏忧心仲仲,农户的迁居,的确应当注重对社会结构的维护,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尊重。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