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改革加速进行 乐观中更需谨慎
来源:新华网 编辑: 2014-01-02 10:29:00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1/01/c_118791730.htm 华晔迪、桑彤、罗宇凡
新华网北京1月1日电(记者华晔迪、桑彤、罗宇凡)2014年中国经济将会怎样?“有理由乐观,但更需谨慎!”这是众多经济学家对当前各种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后的共同判断。
1日发布的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PMI再度为这一判断提供注脚:2013年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自6月份以来首度回落,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长稳中趋弱。
经济稳中趋弱
“PMI指数出现回落预示未来经济增长稳中趋降;预计未来工业增长率趋降,出口增长率也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仍有一定下行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说。
主要压力可能来自三个方面。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分析说,一方面,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0.8个百分点至49.8%,这是5个月以来首次回落至50%以内。全球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面临需求疲软压力,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的“失速”态势则会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生产指数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至53.9%,为下半年以来首次下降。在调查的企业中,反映生产较上月下降的企业数量占17.8%,该比重较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此外,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也有所回落。大型企业PMI指数扭转自7月份以来持续小幅回升势头,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至52%;中型企业PMI指数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降至50%以内;小型企业PMI指数则连降5个月至47.7%。
“企业对后期市场判断形势较为谨慎;在加快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背景下,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下滑,预示着制造业生产增速仍有可能适度回调。”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说。
乐观中更需谨慎
对于2014年经济运行,此间经济学家和机构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有理由保持乐观,但是需要更加谨慎。
乐观的理由来自正在展现的各种积极因素。首先,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
同时,劳动力市场整体依然保持健康,“预示家庭收入增长保持合理的增长动能。”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分析说,这无疑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表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同时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另一方面,尽管仍存变数,但美国、欧洲经济中的积极变化已令中国对二者出口出现回升。在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看来,出口积极增长势头将延续到2014年,其中,中国对美欧出口将加速增长。
王志浩认为,消费和外部需求的改善有助于工业周期反转,近期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指标都体现工业运行更为强劲,也预示2014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复苏将会延续。
不可忽视的是,经济运行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信贷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类投资增长放缓以及房地产市场可能遭遇的多重困难等等,都将对2014年的经济增长动能形成负面影响。
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可以预见的是,目前已着手实行的各项改革2014年必然加速进行。
尽管如此,此间经济学家和机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改革实施需要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作为保障,深层次的经济改革或许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出足够多的红利来推动2014年经济增长。
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看来,在“渐进式”改革中,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并不会快速退出,而是缓慢的过程:从改革措施推出到市场平衡,再到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再到改革红利释放,都需要一个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来自中金公司的分析认为,增长目标刚性没有过去强,这意味着,如果经济受到比较大的外在冲击,政策将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非得把增长维持在某个增速上方;另外,如果改革切实推进、结构优化有较大力度,略低的增长也能被接受。
责任编辑:达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