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为何频遭贸易摩擦 竞争加剧致保护增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2014-02-10 08:59:00
今年以来,全球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双反”调查和贸易争端接二连三,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呈现增长趋势。仅在1月前10天,商务部就对此连续发布14条贸易预警,截至目前已发布17条贸易预警。专家认为,新年伊始就面对如此密集的贸易摩擦,政府和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通过协商对话解决争端的同时,也要团结起来用法律手段积极应诉。
成为贸易保护最大受害国
1月23日,美国宣布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强烈关注。事实上,今年以来美国就已对中国发起多次贸易保护措施:1月15日,美国国会通过包含限制美部分政府机构采购中国的信息技术产品等内容的法案;1月1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对中兴等在美销售的中国手机和平板电脑发起“337调查”。
与此同时,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摩擦也将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印度对华平板玻璃发起反倾销调查,巴西对我螺纹铜管发起反倾销调查,哥伦比亚对我国合成纤维发起保障措施等。
事实上,仅2013年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总共有92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
“中国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国将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以及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与新兴国家之间竞争加剧
2014年伊始就面对如此密集的贸易摩擦,沈丹阳认为,贸易摩擦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的伴生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种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他表示,近年来一些国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自由贸易理念弱化,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同时,由于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布局还不够均衡,出口产品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都不同程度的加剧,因而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更是加剧了与中国之间贸易摩擦上升趋势。对此,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副局长吴岩认为,一方面是外在因素,近年来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快速增长,贸易摩擦也就伴随而生;另一方面是内部因素,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在发展阶段方面比较相近,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也趋同或相似,双方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就非常明显。
“在未来经济下行周期里,部分发达国家很有可能会采取更多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来针对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表示,现在的贸易保护手段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加强对进口许可的管理、国家安全审查、逼迫中国汇率升值等,并且以后还会更多样化、隐形化。因此,2014年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预计还会继续增加,中国仍会是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协商对话积极应对争端
面对当前针对中国贸易保护上升的趋势,商务部也积极做出应对。沈丹阳表示,在保护国内产业利益方面,商务部强化了对企业的法律技术指导服务,支持中国企业运用法律维权,支持相关商协会和国外的业界进行交流。在针对进口产品不公平竞争方面,商务部通过开展贸易救济调查,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去年中国共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11起,涉及进口产品6种,发起反补贴调查1起,涉及进口产品1种。
此外,中国企业在面对贸易诉讼时也不要失去信心,而是应该抱团取暖,积极应对。对此,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建议:首先,无论是哪个行业和企业,只要被人家告了,我们就应该积极应诉;其次,中国企业要用好法律武器;最后,要通过行业协会统一的组织,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去统一应诉、协调立场,胜诉几率才会提高。
事实上,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高举贸易保护大棒只会损人不利己,只有积极对话解决争端才能实现双赢,中国与欧盟在2013年通过谈判妥善解决了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便是一例典范。(周小苑)
责任编辑:魏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