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区建设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2024-11-29 08:4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11月28日下午,威海临港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临港区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四级专员倪涛,区科技创新局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田洁,临港创业创新基地有限公司经理邵一峰介绍临港区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相关情况。

  今年以来,临港区紧贴企业用工和群众求职需求,建设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大力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出台市场规范化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在企业用工和零工人员就业间搭建桥梁,有力保障务工人员权益,促进规范有序招聘用工。

  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零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将零工市场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零工市场的发展定位。要求各地要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要坚持公益性,对所有灵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要坚持普惠性,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城乡服务覆盖范围,提高零工市场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

  今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将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融入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建设区域性行业性零工市场、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驿站。

  近年来,临港区既抓牢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又抢抓新赛道,精准布局新能源装备、数字经济产业,全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众多,重点产业链条清晰、势头强劲,企业用工需求较为旺盛。同时,全区尚有大量低龄老人、宝妈等群体,希望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家门口”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

  为统筹企业发展需求和居民就业需求,我们结合临港区企业实际,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与威海临港创业创新基地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临港区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在企业用工和零工人员就业间搭建桥梁,有力保障务工人员权益,促进规范有序招聘用工。

  项目预期目标

  利用威海临港创业创新基地有限公司部分空间运营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走访等形式,全面调查了解全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和群众的就业需求,同时开发、运营、维护“威诚快工”用工小程序并进行广泛宣传推广,“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布岗位信息,做好企业用工信息宣传和求职宣传,有效解决零工群体就业难的问题。

  项目建设意义

  作为提供就业岗位及信息的重要载体,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在稳就业、促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多家培训机构合作,立足实操、面向就业开展培训,定期开展“花饽饽”“月嫂育婴”“电商直播”等小微特色培训,帮助有需求的零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转化能力。

  临港区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有哪些具体功能?

  临港区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位于威海临港区周宁路1号,由区科技创新局委托威海临港创业创新基地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设置休息区、求职洽谈区、综合服务区,集“等候用工、求职发布、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建设零工市场,为零工人员求职、用工招聘、信息咨询等提供“一站式”服务,让零工人员不必再顶着风吹日晒在路边揽活儿,可以在零工市场服务大厅内一边休息一边查看用工信息,选择适配的岗位,实现高效对接。

  问:目前,临港区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建设都做了哪些工作?

  在临港区创业创新基地一层设立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方便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实现高效就业。设立“零工专员”走访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及重点产业园区,详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依托三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各农村片区、1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零工驿站”,作为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的延伸机构;在各小区的网格驿站设置“零工服务点”,作为信息传播的分散点,网格员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身边。

  开发线上“威诚快工”小程序,打造一站式即时用工务工服务平台。小程序为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快速发布信息、现场对接洽谈、即时确认结果、当日面试到岗等服务,强化雇工信息智慧匹配、岗位订单智能匹配,通过“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方式,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多渠道就业。

  把就业信息下沉到园区、社区、商圈,促进供需信息精准匹配。根据前期摸排的企业需求,在零工驿站、乡镇商圈和社区先后组织开展“小而精”“线上+线下”招聘会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问:下一步,临港区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有哪些打算?

  下一步,临港区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和零工市场服务流程、人员管理等规章制度,统一业务流程和规范,推动就业服务真正下沉到基层一线,形成便捷可及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

  通过零工市场的运作和“威诚快工”小程序,推动全区农业、工商业、新就业形态之间、各个乡镇之间的招工用工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合理调配用工,促进劳动力多向流动,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增加劳动者收入。

  强化困难零工帮扶服务,对待工时间长、低收入人口、残疾等大龄和困难零工人员加强就业帮扶,优先组织开展“点对点”对接洽谈,引导用工主体优先招用困难零工人员。

  (通讯员 杨妍)

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郑云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