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这4名党员干了三件事 改变了200多户人家的生活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6-07-01 15:07:00   作者:

 

下洼村虽然小,但是如今很整洁干净

  6月27日上午,威海市规划局的派驻“第一书记”信恒武专程到供销部门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准备给村里进行第二次农业技术管理讲座,这是为了后期建成的冬暖大棚的管理而做的前期免费技术培训。对此,村民们也是渴盼已久。

  然而在2016年3月,当信恒武和乳山规划局以及下初镇的另外3名驻村干部来到下初镇下洼村时,村民们以为他们不过是来“镀个金”。没想到他们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解决了困扰村民们14年的吃水问题,整治了村里的环境卫生,帮助村里建的5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正在建设当中。

  为村里打了一口井,喝了14年的“苦水”变甜

  下洼村地处乳山市偏东北,村子不大,但是基础薄弱,对驻村干部的到来,村民们大多抱着“看光景”的心理。

  信恒武一个周在村里住5天。第一个周,他就发现,村民吃水要吃河边大口井的水,水有杂质且不卫生,一问才知道,村民们已经这样吃水14年了。

  第一次喝到村里的水,信恒武感觉有些苦涩,有的村民抱怨,啥时候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呀。

  走访村民才知道,十多年前水井水质还挺好,后来水井淤堵导致地表水渗入,改变了水质。信恒武提出为村民重新打井取水的想法,但并没有得到村民的信任。有的村民迟疑地说:这么多年了,村里都没通上自来水,一个30多岁的年轻干部下来驻村,说不定啥时候就回去了,真的能做成这个事?

  迎着村民猜疑的目光,信恒武开始做这件事:

  4月7日,村里开始找打井队打井,第一口井打到80米没出水放弃了,第二口井打到了105米,5月19日地下水喷出来的时候,全村近500人里有200多人赶到现场,见证了信恒武诺言兑现的真实场景。

村民东新兰劳作回来打开新通的自来水,水甜心里也甜

  水量充足,每小时可出水20立方米,铺设900米长自来水管道,建设1处15平方米泵房,为群众解了久旱之“渴”。在饮水工程施工期间,4位驻村干部靠在现场,指挥调度,缩短工期15天,紧盯质量,化解难题。仅变更采用高档耐用的PE供水管材一项,就追加投资4万元,用信恒武的话说,要好事办好,让百姓放心,我们安心,不留隐患。

  为让资金用在“刀刃上”,信恒武和乳山市规划局的宫斌积极协调水务部门,无偿测绘管线、化验水质,节省投资1万元。

  费用花了14万,是信恒武和宫斌回单位努力向领导争取的结果。从打井到村民户户家里有了清澈的自来水,村里和村民一分钱没花。

  近日,当记者在现场喝了一杯水龙头里出来的水之后,不禁为甘甜的水质伸出大拇指,信恒武说,找专业公司化验过了,这是可以直接喝的水。

  5个冬暖式大棚 带给村民致富新希望

  当初,信恒武和乳山市规划局的宫斌、下初镇政府的宋文泽、徐晓航去驻村时,村民心里有些猜疑,但他们为村里通上自来水的这件事,村民打心里称赞。

  村里的集体账上有50多万的饥荒,下洼村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小打小闹的发展点副业,哪来钱填窟窿。但是这次他们看到了希望。

  建5个冬暖式全钢骨架的大棚,不用村里出一分钱,建成后的所有收益都归村民和村集体所有,不过需要动用村里7亩机动地。几天时间,承包机动地的村民在领足补偿款后,都及时退出承包合同。

  之前村里有村民自己建过冬暖式大棚,但是因为管理技术跟不上而导致收成较差,部分村民对冬暖式大棚存在意识上的抵触,在分析完原因之后,驻村干部狠抓项目运行“零风险”,借鉴外地成熟种植经验,综合考虑资金投入、技术保障、日常管理、销售渠道等影响因素,创新采用“6+4”模式,为村集体一次性提供建棚(单个造价6万元)及运营费用(单个投入4万元),联系商家订单式收购,聘请专家手把手传授技术,免除项目运作的后顾之忧。信恒武正好利用这两天到威海找专家来传授冬暖式大棚管理和大棚草莓栽培技术。

这种钢构冬暖式大棚就是村民致富的希望(图片来源网络)

  建5个全钢构冬暖大棚,累计投资54万元,除了上级专项资金30万,剩下的24万元,全部来自威海和乳山两级规划局筹措。到6月28日,场地已经平整好,钢架结构正在专门定制当中,预计7月底可以全部建成,9月份完成秧苗入棚,年底前实现头茬草莓上市。按照建成的冬暖式大棚的收益估算,一年内,下洼村的贫困群众可一次性脱贫,三年内,下洼村的集体饥荒可全部还清。

  整治村容村貌 他们自制了15个垃圾箱

  村民地里收回来的玉米秸秆和杂物,堆到村委大院的门口和院子。驻村干部刚到村的时候,是扒拉开堵住大门的玉米秸秆,进入到村委办公室的。

  但这种情况从打井通水和建冬暖式大棚之后就没有了,因为村民服气了、配合了。驻村干部整治村容村貌的号召,村民自己就行动起来了。

  清理自家门口的杂草、柴禾、杂物、垃圾,生活垃圾主动送到垃圾箱,村里的河道很少见到乱扔的生活垃圾了。28日上午,记者采访时,街头不少的老年村民,悠闲地坐在街边上拉呱,街头巷尾干净了,他们的心里也清凉多了。

新的垃圾箱亮相街头

  原先村里配置的是像城里一样的立式塑料垃圾桶,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垃圾桶不大适用于农村。信恒武说:“农村垃圾里经常会有砖头、石块之类的,划破塑料垃圾桶是常事,尤其是未燃尽的烟头、煤灰对塑料垃圾箱是破坏性的。”

  想到这些,驻村干部利用村集体原先剩下的三角铁等废料,另采购了一批铁板,重新制作了新式的带滚轮的金属垃圾箱,累计制作了15个,花费1.2万元。有会电焊手艺的热心村民听说这事,主动承担起制作垃圾箱的活,眼下这15个金属垃圾箱已经制作完成摆上了街头主要位置。

  驻村小半年,村民们也感动了他们

  在记者采访时,信恒武和另外三名驻村干部告诉记者,驻村过程中,村民们也感动了他们。

  钻井出水之后,村里建设了一个泵站,管道要四处分散埋到地下,管线沟开挖到一户村民的花生地,村民说,只管挖,损失算我自己的。半亩花生地被毁,没说一个不字。

  同样是铺设输水管道,山上的一处养殖户进入饲养区的路被挖开10多天,无法使用车辆送饲料,养殖户每天扛着饲料包上山,没有一句怨言。

  73岁的村民李文风说,很多年了,水井里的水不好喝,现在的自来水可以直接喝了。就冲这个,知道驻村干部是干实事的,只要对村民有好处,俺一定支持。

  在筹建冬暖式大棚的时间里,有村民问,需要村里和村民出钱吗?驻村干部说,不要。村民问,大棚挣了钱俺们有份吗?驻村干部说,大棚的收益全部归村集体和咱老百姓。

  村里清理“脏乱差”,村里一处拐弯的地方被堆放了玉米秸,路边还被种上了芋头,影响了来往车辆的通行,驻村干部登门说明情况,第二天,附近的柴禾、秸秆和地里的芋头,都被村民自己收拾走了。

村训和村规民约上墙,村里变得更和谐

  从城市到农村,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信恒武等人工作环境艰苦了,但内心却更加踏实了。在他们自己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驻村,更深入理解和践行了共产党“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他们对此无怨无悔,为此深感自豪。(大众网威海记者 闫振虎 文/图)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