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威海传统艺术前景可期 创新与转型引领潮流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6-09-10 17:03:00   作者:

  大众网威海9月10日讯(记者 闫振虎 见习记者 丁艺)2016威海文交会9日至12日在威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届文交会以“创意引领,融合发展”为主题,700个标准展位集中展示威海及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成果,是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大舞台,传统文化工艺也在C展览馆亮相。

  传统艺术魅力不减 备受关注

    在机械化生产与互联网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产品的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虽然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这些产品终究是少了些文化与精神的沉淀和凝练,而“工匠精神”便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 记者在C展览馆看到锔瓷、锡镶、柳编等纯手工非遗项目纷纷在威海文交会上亮相。

  锔瓷工艺,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据了解,威海的锔瓷技艺历经上百年传承与发展,成为现今高端收藏市场和茶器爱好者的新宠。威海的锔瓷技艺传承人耿海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花样锔瓷法,让修复后的器物更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

锔瓷工艺修复现场

  锡镶技艺,是威海传统的民间工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发展中,形成冶锡浇板、雕琢铸制、焊接镶嵌、打磨抛光等一整套成熟的工艺流程,所有程序全部手工制作。锡镶工艺品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研究滨海地区历史边贸发展和文化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9月锡镶技艺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作为威海锡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谷祖威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锡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文交会的现场,谷祖威给记者展示了他的锡镶作品。谷祖威今年73岁了,他做了30年的锡镶,到他这里已经是威海锡镶的第三代传人了,目前他正在培养自己的外甥作为锡镶技艺的第四代继承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而谷家的传人一直没有放弃锡镶技艺能够发展的希望,到了谷祖威这一代,这项几近失传的民间技艺才又被拾了起来。“我做了30年的锡镶,而知道锡镶的人却不多,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来了解锡镶,我来到文交会就是为了更多人的更够认识锡镶了解锡镶,这门手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希望。”谷祖威告诉记者。

正在制作锡镶工艺品

  柳编工艺,是用线绳做经,以柳条作纬(俗称“升梁子”),柳条相互交错穿于线绳间,编出器形。线绳以升梁子为标杆,缠绕两圈,分作两根,以此作经线;选泡好的杞柳条数根,以升梁子的长度为标准,确定入编的柳条长度。依照模具形状,反复装条、勒紧、编制、整形,依次相互穿插形成圆形,编织时还要用木槌反复敲打,加速圈口整合。2013年,柳编已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以前,人们只是将柳编工艺作为普通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而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能够用到柳编工艺的产品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经过数代发展与变迁,柳编产品现已逐步走向工艺品发展的道路。记者在现场看到柳编工艺继承人周培林正在制作这一个个样式精美的柳编产品。“现在柳编工艺已经作为一种工艺品在销售了,一个簸箕能卖50元,靠着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也可以吃穿不愁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柳编的已经不多了,我们老一辈的人还是特别的希望柳编技术不要失传,想有继承人更够把柳编发展下去。”周培林说道。

柳编工艺品制作现场

    传统艺术的突破重在转型与创新  

    目前,制作和传承这些技艺的都是老一辈的人,文交会现场的年轻人也很少有认识这些老工艺的。这些技艺都是需要纯手工一点点的打磨制作的,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真心的热爱这门技艺才能够做的更好。而所谓的“工匠精神是这种坚定的气质和对艺术的追求,手工艺作为我国传统工艺文化,是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这些技艺的传承人更是背负着历史的责任。

但是传统艺术面临的发展前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艺术的留恋和单方面推广上,如何做到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传统工艺演变成一种欣赏艺术,在这方面,威海传统艺术已经走在转型路上了。

在制衣丝绸上现场绘画保证了图案的唯一性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耿海胜先生的徒弟鞠峰正在修复一件瓷器。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锔瓷技艺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将现代人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求结合起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私人定制和古董收藏也成了消费的主流,而弥缝补阙的锔瓷技艺便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鞠峰是耿海胜的徒弟,跟随师父学习锔瓷技艺已经2年了,由于非常喜欢锔瓷,鞠峰辞了工作专心跟师父学习锔瓷技艺。“现在喜欢把玩、茶道的人非常多,而锔瓷技艺能让打碎的瓷器再生,使用的时间更久。现在会锔瓷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锔瓷已经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应该被保护下来,我们在继承这门手艺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改变和发展,希望锔瓷技术能够源远流长,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锔瓷学习锔瓷。”鞠峰说道。

   锔瓷与锡镶技艺均是以修复和保护生活器具演变而生的一门手艺,而今,这些手艺已经开始转向针对瓷器收藏品和紫砂等艺术品的修复上,对手艺的要求也提高了更多,修复和防护使用的材质也在转向复杂化、美观化和贵重化。相关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外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逐步升温,这门手艺可以借助展会、互联网产品展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这门手艺,让这门艺术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市场价值,并延续和流传下去。

  相对于锔瓷与锡镶技艺,来自文登区高村镇的柳编,则带有深刻和明显的旧生活记忆,以往都是以生活、生产的器具为主的产品,但这几年这些器具的使用率很低。文交会现场参与展示柳编技艺的高村镇二甲村周培林说,会这门手艺的只有几个年长的人了,目前的柳编产品转向了以观赏为主、实用为辅的新样式艺术产品,有的产品已经借助互联网工具,走向了国内外市场,但手艺的传承上,希望能像手工课一样,吸引爱好手工制作的人自娱自乐,享受制作的过程,在材质上,也可尝试不同材质,降低手工操作的难度,便于更多人操作。

书画名家在瓷器上现场绘画

    过去的观赏性瓷器多注重在陶瓷的色彩和材质上,图案以流水线批量画制和印刷字画为主,而今“名人作品”“私人定制”,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欣赏结合的主流。荣成一家公司定制的瓷器坯子,请国内知名画家现场创作、手工题款,然后在荣成烧制,陶瓷上的画作实现了“独有性”和“名作效应”,产品艺术性和商业价值均得到很大提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