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是精神动人心
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23日晚上播出的《点赞中国——2016
-
老旧居民楼进入“电梯时代
前不久,威海戚谷疃社区一栋20多年的老居民楼装上观光
-
5000个小手电助乳山除“膜
有一种东西很“闪亮”,实际上却“有毒”。它能给人们
麻醉医生于松杨:为手术保驾护航 甘当无名英雄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8-02-02 11:31:00
于松杨正在为患者进行麻醉监控
大众网威海2月2日讯 (通讯员 陈援菲 记者 宋阳) 于松杨是威海市立医院的麻醉科主任,他负责的麻醉科位于市立医院手术室里面,与手术室貌似合并,却又相对独立,对于外界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不可知的世界。
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知冷知热的心
怀着局促和好奇的心态按响门铃走进手术室大门后,记者顿时有些发懵,感觉自己一下子穿越了季节,从寒冬进入了炎夏。
一眼望去,来来往往的医生护士都穿得很单薄,有些即将要上台手术的医护为了消毒方便甚至穿着夏天的半截袖。而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按照手术视野需求和安全需要赤裸身体。所以,在这里,维持适宜人体的温度显然十分重要。
麻醉科医生办公室就在进入手术室后的一条通道尽头。走进去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于松杨主任。他像是刚下手术台,穿着件绿色短袖工作服坐在椭圆形长桌尽头,一边喝水,一边跟科室内麻醉医师们探讨着什么。
我的到来打断了他们的交流,听到我的自我介绍后,于松杨脸色冷漠,有些不苟言笑。我心往下沉,以为这人会很难沟通。虽然采访之前有预约,如果他厌烦抵触采访,我的工作显然就没法很好完成。
没想到的是,他上下打量了一下我的穿着后,忽然语气温和道:“是不是挺热?走,咱找个凉快的地方聊聊去。”
我没想到他这人竟然也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不过凉快的地方对他而言则意味着寒冷。因为他穿的太单薄了。
他却笑笑说,没事,我经常就这么穿着到楼下介入科去给病人麻醉。我们平时为了工作方便都这么穿,冷啊热的不在乎,习惯了。而且我身体底子好,抗冻。
见面短短几句话就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医生,又让人觉得,干医生的实在不容易。医生这一职业,虽然一直被社会努力塑造为无私奉献高尚伟大的“白衣天使”形象。但在我眼里,他们就是一群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自然也知冷知热,有烦恼有痛苦有快乐。更因为医学的严谨性,他们不可能永远保持一副温和可亲的形象,但他们始终都有一颗敬业的心。这就够了。
简陋的办公室内有着最“奢华”的摆设--书架
在外围走廊尽头,于松杨推开了一间向南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靠近门的一边放了张床,显然这半边范围被科里当值班室用了。
床头南面是个玻璃隔断,隔断南边则是一个简易的办公间,有一张普普通通的三角形医生办公桌,一把椅子,角落里塞着张黑色皮沙发,而贴着西侧墙壁的则是数个高大的书架。
这些书架可以算是这个简陋办公室里占位最广最奢华的摆设。
书架上满满的尽是麻醉学方面的专业书。有中文的,有英文的,有的封皮华丽,内容厚重,有的纸页泛黄,历史悠久,最早的竟然有五六十年代出版印刷的书籍。国内现有的麻醉学杂志书刊,在书架上基本都可以找到创刊号。
见我关注这一排排书架,于松杨脸上浮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这笑容充满着不加掩饰的自豪。
“这是我们科的图书室,你看,那玻璃门上面贴着借阅制度呢。”
“这些书是你们科自己买的?”
我以为这么多的书肯定是科室出钱买的。
没想到于主任却否定了我的说法。“这些书都是我们三代主任给麻醉科留下来的财富。这是周承孝主任捐的,他退休那天,把他一辈子攒钱买下的专业书都捐给了科里。这是徐伟主任捐的,这本还是他从国外背回来的呢。那次他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回来的时候买了这本书,你试试,这书可沉着呢,为了带回这本4公斤的珍贵原文书籍,徐主任硬是扔掉了自己给家人买的礼物。因为人家海关限制行李重量,超重就不让带嘛。”
说到这里,于松杨呵呵笑了一声。
我问他哪些是他捐的。他指着书架上下长长的几排道,这些都是,有出国带回来的,有出差到外地开会买的。其中很多都是他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背回来的。那时候没有网络,买书都是靠着这种方式,现在有网络,购书方便多了。
“其中那本《米勒麻醉学》英文版是科里培训研究生的工具书。它让学生们了解国外麻醉学发展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最为准确的外文专业词汇。麻醉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在实践的同时,还要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书有价,而这些知识是无价的!”
这满满几大柜子的书籍肯定花费不菲。于松杨说,他希望年轻人能珍惜这些书,从书里学到知识,并能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32年医学路,甘愿做“无名英雄”
1985年7月,于松杨从滨州医学院毕业,开始了自己医生生涯。他最先被分配到经区医院,来到市立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后,因为表现优异,次年10月就被正式调到威海市立医院麻醉科成为一名专职麻醉医生。
“当时,一位卫生系统的领导跟我谈话征求意见时,提醒我麻醉医师基本没有多少发光出彩的机会,充其量就是个‘无名英雄’。” 多年过去,于松杨回首这段经历时语气淡然。
在他看来,无论是从事麻醉工作还是临床外科专业,其工作的本质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服从安排,成为一名麻醉医生,并且一干就是32年,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现在年过半百的学科带头人。
对比多年来麻醉事业的发展,于松杨直言,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尤其现在的工作条件比当时要好上不止多少倍。
“当时我们人手少,经常需要值夜班,并且一值就是一个星期,非常辛苦,因此有同事戏言,干这种工作谈对象都困难。”于松杨说,麻醉科工作性质的特殊,且不被常人所了解,而他总是一如既往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的做好每一件事,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那时候给病人实施麻醉的手段比较落后,用药的剂量、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监护措施等都要靠人工凭经验来掌握。如今,随着医院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越来越多先进设备的引进,我们已实现了麻醉设备智能化、麻醉用药数字化,不但降低了麻醉医师本人的劳动强度,更保障了病人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的平稳以及手术安全。”
不过即使麻醉设施与技术手段再发达,最终也离不开人的操作。每天早上7点左右,当别的同事还在上班路上的时候,于松杨就已经踏进了办公室,提前为一天将开展的工作做准备了。
于松杨说,由于目前医院每个工作日的手术量都在100台左右,这对麻醉科及手术室的全体人员来说,要为每台手术保驾护航,压力不可谓不大,而早一点进入工作状态,就将为后续的其他工作的开展赢得更多主动。
注重学习 保证自己的麻醉理念走在国内甚至世界前列
“只要有机会出去学习我都会出去,不论是学术会议,还是各种培训,我都会努力争取。有人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倚仗老资本就可以混饭吃,没必要东跑西颠那么累的到处学习。可我不这么看,我只要在麻醉科呆一天,我就要保证自己的麻醉理念永远是走在国内甚至世界前列。因为我身后站着的是一个科室团队,我这个主任都不要求进步了,怎么去要求别人?”
于松杨说,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对最先进的麻醉技术有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的履行麻醉医师的职责,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说到麻醉医师的工作,很多人就会简单地认为,不外乎就是“打一针、睡一觉”,麻醉因此被视为一种如何让人睡着的艺术。对此,于松杨解释,麻醉远非如此简单。特别是对幼儿、老年人以及脑心胸外科手术而言,麻醉医师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就更大。而一些突发性急诊手术的开展,更需要麻醉医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处置经验。
“有这么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于松杨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他明显地感受到麻醉医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而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更给了他继续不断前行的力量。“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于松杨刚刚参加完一个学术会议,晚上9点多才回的家,今天本来科里安排他休息,他却因为有几例疑难病人需要手术,坚持来到医院。采访不过半个小时,他连衣服都来不及添加就急匆匆赶到介入科,为复杂病情患者实施了麻醉,保证了介入手术的及时进行。
“作为一名称职的麻醉医师,最基本的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要勤奋……”于松杨感慨说。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于松杨利用外出进修的机会,利用参加国内外高层次麻醉专业研讨会的机会,虚心向业内专家请教,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经验,在省内较早地开展靶控给药,注重麻醉质量控制,在省内率先实现科内仪器统一品牌、统一质控,有效降低了麻醉风险。2008年,他发起成立威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为全市麻醉行业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麻醉科主任带领业务团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于松杨兼任滨州医学院教授、山东省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麻醉质控委员会委员、威海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威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委员等多种职务,还先后在国内期刊发表了论文20余篇,获得威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三项获二等奖、两项获三等奖,每年组织烟威地区麻醉研讨会,聘请国内著名麻醉专家进行讲座研讨,以促进半岛地区麻醉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
“医疗质量并不等于医疗安全,它只是医疗安全的一部分,在临床工作中环节管理也很重要。”于松杨解释,“这就好比完成一台手术,你手术做的再好,也就是所谓的保障了医疗质量,但后期交接工作出现了漏洞,同样不能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于松杨清楚记得,有一年他去北京开会,会议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就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他吃着饭猛然想起,医院介入手术间麻醉机气体吸收剂到了更换时间,若不及时更换,病人就有二氧化碳中毒的危险。他担心年轻医生没有注意到这个,于是赶紧打电话给单位,细加叮嘱。参加会议同桌吃饭的同行都笑话他,说他人在外地还要牵挂家里。
不过对于于松杨来说,医院还真就相当于他的家。他热爱这个家,也努力为这个家的建设发展发光发热。在2001年竞争上岗麻醉科副主任的时候,于松杨就提出了航母计划,他给麻醉科的定位是安全、稳定、高效,要成为保障临床医生手术的航空母舰,让临床医生在麻醉科搭建的平台上放心大胆地为患者实施手术。
在病人眼里,大多数人会以为麻醉医师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无论是外科手术、介入手术、产科分娩、胃镜窥探、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等,这些地方都离不开麻醉医师忙碌的身影。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更是发现,麻醉科已经成为舒适化医疗的引领学科,成为围手术期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成为提高医院效率的枢纽学科。
于松杨说,下一步,他们的工作重点除了努力将麻醉科打造成省级重点学科,还要向国内最好的麻醉科靠拢;同时完善多院区麻醉一体化管理,注重亚专科建设,让团队中每个人在什么都会的基础上都要有所专长;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有计划的去培养人才。将麻醉科作为转化医学的尝试学科,把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为此,他向医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建议通过与威高集团及美国等方面的科研院所合作,在本地区建立实验室,分别对收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分组,根据多学科研究需要建立自己的标本库和数据库,以便更有利于日后的疾病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汇总。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于松杨时刻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名言来鞭策自己。他坚信,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的改变。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