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委员建言为威海加浓文化味 丰富文化生活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 2013-01-08 07:0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一座城市的文化,彰显着城市气质和底蕴,也滋养着市民生活。民生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威海市两会期间,文化建设备受政协委员们关注。怎么给城市加浓文化味?记者走访会场内外,传递出市民和政协委员的心声。
现状扫描 免费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月7日,在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美术馆,市政协书画展刚刚闭幕。记者了解到,2012年,美术馆举办了34场画展,涉及国画、油画等不同类别专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佳作。
2009年底,新建的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填补了市区大型文化设施缺乏的空白。文化艺术中心由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城市规划馆和科技馆构成,集文化资讯、文化展示、文体活动以及配套服务于一体,对市民免费开放。
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提供了好去处。以科技馆为例,截至2012年12月下旬,市科技馆共接待观众40万人次,去年4月上旬,市科协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中小学生走进科技馆”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免费到科技馆参加科技体验活动,截至去年12月下旬,共接待中小学生2.3万人次。
“自从文化艺术中心建好,周末没事我就带孩子来。”家住文化艺术中心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美术馆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艺术名家来此布展,科技馆则有很多有趣的科普项目,这成了他和孩子周末最常光顾的地方。
记者从威海市文广新局了解到,2012年,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市新建文化大院106处,改造文化大院230处,更新农家书屋398个,全市共建成文化大院2475处,农家书屋1129个;同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相结合,设立示范点61个;106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保障每村每月一场公益电影,公共文化服务正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活动,入得“厨房”进得“厅堂”
“太空上怎么喝水,怎么行走……真有趣!”到现在,蒿泊小学的学生杜思宇讲起一个多月前听的航空讲座仍兴趣盎然。去年11月底,杜思宇在妈妈的陪伴下,听著名的航天科学家潘厚任讲《太空人的衣食住行》。这么“高级别”的讲座,杜思宇和妈妈都是第一次听。
2012年8月4日,威海启动“百姓课堂”公益讲座。“百姓课堂”半月一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教育、音乐、文学、美术等各领域,既邀请全国知名学者来威授课,又鼓励本地专家学者走上讲台。截至去年11月底,“百姓课堂”已举办了9期,参加听众近2000人,《解读中庸》、《1895威海卫之战》、《防治心血管病消除健康杀手》、《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太空人的衣食住行》等讲座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周末听讲座,逐渐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则时常给市民的文化生活“加菜”。记者了解到,2012年,威海启动了首届“书香威海”读书节,增开了针对企业职工和少年儿童的流动图书馆服务车,举办书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展览展示活动300多场。
市民声音公共文化设施市民还盼再添点
最近,喜欢看书的戚女士发现,社区里经常停放的流动图书馆好久没来了。“想去借几本书,连着好几天都没见到。”戚女士说,以前她常去图书馆看看书,自从社区里有了流动图书馆,她和家人基本就在社区里看书了。“虽然书不多,但都还挺新,平时充充电,看点生活小常识,都很方便。”
记者从威海市图书馆了解到,市图书馆于2011年3月成立了第一个流动图书馆,将流动车开到高区、经区,办理通用借阅证,一证多用,通借通还。为满足市区周边和环翠区读者的需求,2012年6月,威海市图书馆又斥资九万元增加了企业职工和少儿两部流动车辆。2012年,流动图书馆借阅量达6927人次。
但是,由于流动图书馆车辆是退役公交车,寒冷天气,图书车经常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走进社区。有些社区的图书车出现“缺课”,威海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倍感无奈。
除了对流动图书馆的期盼,不少市民倾诉,希望图书馆能“增增肥”,希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能像流动图书馆一样走进社区。“相比其他城市,馆太小,书太少。”市民赵先生来到威海后先去了图书馆,第一印象让他有些失望。在威海市图书馆,记者采访了诸多读者,希望图书馆扩建的声音不绝于耳。
市民的希望很快将实现。记者从威海市文广新局了解到,根据规划,威海将改建新图书馆和新群众艺术馆。新图书管拟建于现图书馆西,预计年后开工。新馆拟分为藏书区与借阅区、咨询服务区、业务及行政办公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技术设备区和后期保障区。目前,市图书馆拥有660个阅览席位,一天能够接待2500名读者,一年可接待90余万名读者。建成后,新馆将拥有1800个阅览席位,一天可接待6000名读者,全年可接待219万名读者,接近原来的3倍。
同时,拟建新图书馆旁的群众艺术馆,包括高标准音乐厅兼小剧场、多功能展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培训排练活动场馆,可同时为2000人提供培训辅导、节目排练、娱乐活动服务。新馆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文艺培训辅导服务一万人次以上;组办各类文化展览60场以上;举办600座文艺演出200场以上。其培训办展演出功能将达到现有馆舍承载能力的10倍。群众艺术馆新馆正在完善规划。
咋加浓文化味政协委员献策
建设市民文化艺术素质培训工程
威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们对威海如何加浓文化味提出各种提案。政协委员车萍认为,威海在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见搜集和社会评估等环节上的制度设计依然薄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上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和“众口难调”的矛盾。群众性大众化的剧场、艺术院团相对较少。
车萍就公共文化服务提出建议,首先要指导广大市民提升文化层次。把市民文化素质提升作为推进城市文明的核心因素。车萍认为,建设市民文化艺术素质培训工程,以广大市民喜好并能参与的美术、书法、摄影、剪纸、舞蹈、音乐为专业,以就近的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为单位,开设收费低廉或免费的培训班,使其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市民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载体,能为创新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办威海味浓的春节庙会
政协委员姜培兴提交了《关于我市举办春节文化庙会的建议》的提案。姜培兴认为,春节庙会是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商贸的综合表现形式,举办春节庙会,能展示威海浓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传播民俗文化。姜培兴建议,可挖掘石岛剪纸、威海锡镶等工艺技术,以及海洋食品文化,在春节期间,庙会还能展示具有代表性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
民进威海市委筹委会提交了《关于建设威海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指出,文化要靠事业支撑,靠产业推动和繁荣,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和求变求新的文化需要和精神渴求,建议尽快建设威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把示范园区作为推动威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
威海可打造城市产学研贯通的平台,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界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政府搭台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国外境外资本进入创业产业。同时可吸纳市场管理、创业人才进入,随之可带来比较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管理机制,也能比较有效地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集聚有限的产业资源。
现状扫描 免费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月7日,在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美术馆,市政协书画展刚刚闭幕。记者了解到,2012年,美术馆举办了34场画展,涉及国画、油画等不同类别专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佳作。
2009年底,新建的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填补了市区大型文化设施缺乏的空白。文化艺术中心由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城市规划馆和科技馆构成,集文化资讯、文化展示、文体活动以及配套服务于一体,对市民免费开放。
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提供了好去处。以科技馆为例,截至2012年12月下旬,市科技馆共接待观众40万人次,去年4月上旬,市科协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中小学生走进科技馆”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免费到科技馆参加科技体验活动,截至去年12月下旬,共接待中小学生2.3万人次。
“自从文化艺术中心建好,周末没事我就带孩子来。”家住文化艺术中心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美术馆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艺术名家来此布展,科技馆则有很多有趣的科普项目,这成了他和孩子周末最常光顾的地方。
记者从威海市文广新局了解到,2012年,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市新建文化大院106处,改造文化大院230处,更新农家书屋398个,全市共建成文化大院2475处,农家书屋1129个;同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相结合,设立示范点61个;106支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保障每村每月一场公益电影,公共文化服务正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活动,入得“厨房”进得“厅堂”
“太空上怎么喝水,怎么行走……真有趣!”到现在,蒿泊小学的学生杜思宇讲起一个多月前听的航空讲座仍兴趣盎然。去年11月底,杜思宇在妈妈的陪伴下,听著名的航天科学家潘厚任讲《太空人的衣食住行》。这么“高级别”的讲座,杜思宇和妈妈都是第一次听。
2012年8月4日,威海启动“百姓课堂”公益讲座。“百姓课堂”半月一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疗、教育、音乐、文学、美术等各领域,既邀请全国知名学者来威授课,又鼓励本地专家学者走上讲台。截至去年11月底,“百姓课堂”已举办了9期,参加听众近2000人,《解读中庸》、《1895威海卫之战》、《防治心血管病消除健康杀手》、《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太空人的衣食住行》等讲座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周末听讲座,逐渐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则时常给市民的文化生活“加菜”。记者了解到,2012年,威海启动了首届“书香威海”读书节,增开了针对企业职工和少年儿童的流动图书馆服务车,举办书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展览展示活动300多场。
市民声音公共文化设施市民还盼再添点
最近,喜欢看书的戚女士发现,社区里经常停放的流动图书馆好久没来了。“想去借几本书,连着好几天都没见到。”戚女士说,以前她常去图书馆看看书,自从社区里有了流动图书馆,她和家人基本就在社区里看书了。“虽然书不多,但都还挺新,平时充充电,看点生活小常识,都很方便。”
记者从威海市图书馆了解到,市图书馆于2011年3月成立了第一个流动图书馆,将流动车开到高区、经区,办理通用借阅证,一证多用,通借通还。为满足市区周边和环翠区读者的需求,2012年6月,威海市图书馆又斥资九万元增加了企业职工和少儿两部流动车辆。2012年,流动图书馆借阅量达6927人次。
但是,由于流动图书馆车辆是退役公交车,寒冷天气,图书车经常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走进社区。有些社区的图书车出现“缺课”,威海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倍感无奈。
除了对流动图书馆的期盼,不少市民倾诉,希望图书馆能“增增肥”,希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能像流动图书馆一样走进社区。“相比其他城市,馆太小,书太少。”市民赵先生来到威海后先去了图书馆,第一印象让他有些失望。在威海市图书馆,记者采访了诸多读者,希望图书馆扩建的声音不绝于耳。
市民的希望很快将实现。记者从威海市文广新局了解到,根据规划,威海将改建新图书馆和新群众艺术馆。新图书管拟建于现图书馆西,预计年后开工。新馆拟分为藏书区与借阅区、咨询服务区、业务及行政办公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技术设备区和后期保障区。目前,市图书馆拥有660个阅览席位,一天能够接待2500名读者,一年可接待90余万名读者。建成后,新馆将拥有1800个阅览席位,一天可接待6000名读者,全年可接待219万名读者,接近原来的3倍。
同时,拟建新图书馆旁的群众艺术馆,包括高标准音乐厅兼小剧场、多功能展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培训排练活动场馆,可同时为2000人提供培训辅导、节目排练、娱乐活动服务。新馆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文艺培训辅导服务一万人次以上;组办各类文化展览60场以上;举办600座文艺演出200场以上。其培训办展演出功能将达到现有馆舍承载能力的10倍。群众艺术馆新馆正在完善规划。
咋加浓文化味政协委员献策
建设市民文化艺术素质培训工程
威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们对威海如何加浓文化味提出各种提案。政协委员车萍认为,威海在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意见搜集和社会评估等环节上的制度设计依然薄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上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和“众口难调”的矛盾。群众性大众化的剧场、艺术院团相对较少。
车萍就公共文化服务提出建议,首先要指导广大市民提升文化层次。把市民文化素质提升作为推进城市文明的核心因素。车萍认为,建设市民文化艺术素质培训工程,以广大市民喜好并能参与的美术、书法、摄影、剪纸、舞蹈、音乐为专业,以就近的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为单位,开设收费低廉或免费的培训班,使其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市民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载体,能为创新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办威海味浓的春节庙会
政协委员姜培兴提交了《关于我市举办春节文化庙会的建议》的提案。姜培兴认为,春节庙会是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商贸的综合表现形式,举办春节庙会,能展示威海浓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传播民俗文化。姜培兴建议,可挖掘石岛剪纸、威海锡镶等工艺技术,以及海洋食品文化,在春节期间,庙会还能展示具有代表性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
民进威海市委筹委会提交了《关于建设威海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指出,文化要靠事业支撑,靠产业推动和繁荣,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和求变求新的文化需要和精神渴求,建议尽快建设威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把示范园区作为推动威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
威海可打造城市产学研贯通的平台,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界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政府搭台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国外境外资本进入创业产业。同时可吸纳市场管理、创业人才进入,随之可带来比较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管理机制,也能比较有效地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集聚有限的产业资源。
闻辛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