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南海新区打造全域城市化“城村一体”新范本

来源:威海大众网   编辑:   2014-12-24 15:37:00   作者:

    大众网威海12月24日讯 (通讯员 刘昌勇 记者 厉宗辉) 往年的这个时候,家住威海南海新区南湾村的孙军涛都会提早买上几吨煤炭用来烧炉取暖,堆积成山的煤炭花费不少,既不卫生取暖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而今年,孙军涛再也不用为这事发愁,全村集体搬上了村边的新楼房,暖气管道通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温暖地过冬。

  “咱村里人住的是楼房,学了技能有班上,出行有公交出租,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区内就读,明年还可以在家门口上大学了……这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城市生活,现在件件变成了现实。”作为威海南海新区第一户搬进新型社区的村民,孙军涛对城市化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作为全域城市化的新载体,威海南海新区突出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服务功能配套,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生活的“城村一体”新范本,把城市的“温暖”源源不断地向周边辐射,让群众离土不离乡,由村民变市民,在村门口尽享全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新生活。

  住有新居6600多户村民将搬进温暖楼房

  贴窗花、装窗帘、摆沙发、安家电……近日,南湾村新型社区里热闹非凡,5栋精装修的楼房交付村民使用,孙军涛同村民们忙活着置办些生活日用品和家电,纷纷从低矮的平房搬进宽敞的新楼房。

  南湾村是一个靠海的小渔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出海捕鱼和种地为生,世代居住在低矮的小平房中。村中道路坑坑洼洼,老旧房屋常常透风漏雨,村南头紧挨着一片盐碱荒滩,虽然羡慕城里人住楼房的便利生活,但浓浓的乡土情结让村民们舍不得离开这片哺育他们生长的土地。

  伴随着威海南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全域城市化的进程也阔步前进,不断改善本地村民的居住条件,才能全面推动村民融入城市建设。既要让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的福利,也要尊重村民们的乡土情结,基于这样的考虑,威海南海新区在征得南湾村村民的意见后,在该村村南的盐碱地上盖起了新型社区,让村民们在村门口住上新楼房。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新型社区里建有60平方米、90平方米、110平方米等多个户型可供选择,油烟机、太阳能、大衣柜等已配置齐全,村民们基本就能拎包入住。

  “住进楼房里享受到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家里冬暖夏凉,用不了几天能供上暖气了,这个冬天不用挨冻了。”作为第一个搬上楼房的村民,孙军涛抢先尝了楼上生活的“鲜儿”,计划着把老人也接上楼享享清福。为保证今冬供暖顺利,威海南海新区今年投入资金5500万元,铺设供热主管网长达25公里,进行热源增容28兆瓦,总供热配套面积达到206万平方米。

  像南湾村的老百姓一样,威海南海新区共有6600多户村民将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今年以来,威海南海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启动了环海路以南21个村庄城市化融入工程,规划新建10个新型社区,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

  “新型社区不但设施完善,更要以人为本,从建设选址到规划设计,最终都由村民集体协商拍板。”威海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介绍,整个威海南海新区范围内只要规划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地段,村民们都可以自主选择一处建设新家,新型社区建设标准与附近高档小区一样。埠子场、崔家庄、南廒等村居的群众,看中了北交大威海校区、南海高中周边的地块,威海南海新区就遵从村民意愿在学校附近拿出土地规划建设新型社区。

  截至目前,威海南海新区10个社区均已启动建设,除南湾社区完工外,孙家寨社区正在进行装修,观海新村主体建设也基本完工,其余社区已完成场地平整工作,越来越多的老南海人将由村民直接变为市民。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我们才住得安心,生活舒心。”孙军涛说,在让村民们就近住进高档小区的同时,威海南海新区还为新型社区内的居民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让村民们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解除了后顾之忧。

  不仅住在村里的群众得实惠,回乡创业就业的年轻人也能住得下、融得进。近日,与南湾新型社区一路之隔的青春家园一期工程交付使用,首批200多名回乡青年领到了新房钥匙。青春家园是威海南海新区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规划建设,小区内水、电、暖、燃气、广电、宽带等配套齐全,给回乡就业的青年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产城一体新市民夜校充满电奔上就业路

  住进楼房,离开土地,南湾村的劳动力们放下手中的锄头,走进工厂谋求新出路,而南海新区蓝色高端产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截至目前,威海南海新区已吸引了上百个过亿元产业项目落地,天润动力、蓝岛科技、博盛新材料、金太阳光热发电等数十个企业抢先投产,三角轮胎、昆嵛电缆、金尔生物科技等多个项目在建,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态化工产业等特色鲜明的蓝色高端产业带。众多投产、在建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威海南海新区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急需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工人走进项目一线务工。

  技能成为村民们从农民变工人的“拦路虎”,技能培训则让村民们手握“打虎棒”。“我们白天忙着搬家上楼,晚上则走进课堂充充电,多学点手艺就多一条就业的门路。”孙军涛口中的“课堂”,正是威海南海新区开办的农村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夜校班,为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转移劳动力进行免费技能培训,让村民们信心满满地去谋业。

  “第一堂课讲得是安全施工与规范操作知识,专家还手把手地教我们操作各类仪器设备,给村民好好地补了一课,摸清了进厂上班的底细。”孙军涛说,夜校班取得了良好效果,自己的侄子王涛同村里的小伙经过培训后,都被蓝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聘请,成为新区的产业工人,年收入是在村里种地的两三倍。

  顺应城市化发展新趋势和转移劳动力实际需求,威海南海新区管委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产业发展特点,专门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前置转移培训计划,采取“农民点餐、专家配菜、政府买单”的方式量身定制授课,分批次对21个进行城市化改造村居中、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3000多名转移农民,进行免费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授课老师从专业院校和区内企业聘请,带着课件、投影仪等设备走进村委大院讲技能,为村民们进行了急需的建筑施工、园林绿化、家政服务、宾馆服务、保安、创业技能等方面技能培训。

  “夜校培训班让村民们学得方便、学得实用、学有所用,搭建起村民变身市民的便捷通道,扫清了农民进城就业求职的技能障碍。”威海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介绍,通过技能培训,引导转移劳动力在短期内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具备离开土地也能创业致富的能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南海新区的城市化生活。

  完善服务享受便利城市生活

  19日放学的铃声响起,南海高中的学子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踏上回家路。去年,热心肠的孙军涛经过泽头三中校门口时,常会把邻居家读高二的蔡丽鑫捎回家。“今年新学期,我从泽头三中迁入南海高级中学就读,自己坐着公交车就直达村口,再也不用麻烦孙叔叔了。”蔡丽鑫高兴地说。

  今年新学期,南海高级中学就投入使用,不仅学校教学设施一流,而且交通条件更加便利,南海新区的1路、2路公交车都从校门口经过,周边乡镇的学生花上1块钱,坐着公交车就能上下学。

  学生们乘坐的公交车,正是威海南海新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载体。在去年6月开通了连接临港产业区、综合商务区、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的两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威海南海新区今年又购置12辆公交车投入运营,发车班次由40分钟一趟调整为20分钟一趟,并对原有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延长,实现了公共交通区域全覆盖。尽管运行成本增加,威海南海新区依然实行一元票价,还增设了40多个新型候车亭,给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候车条件。

  乘坐公交出行,已成为南海人的重要交通方式。不仅学生喜欢,每天上下班的“上班族”也钟爱乘坐公交。今年5月,威海南海新区创新公交运营方式,开通了“定点定时定人”的定制公交,打破了以往公交定站接客上车的传统模式,采取预约定制的方式,让群众实现“家门—厂门”的点对点直达。

  “现在教室宿舍里都供上了暖气,这个冬天不用挨冻学习啦。”蔡丽鑫说,学习之余自己常与同学漫步校园,欣赏周边的美景,远眺与学校一路之隔的就是北交大威海校区,憧憬着后年能考上这所名校,在家门口读完大学。

  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域一体化发展,教育事业是重要支撑。为此,威海南海新区在美丽的香水河畔,建起了设计规范、布局合理、设施一流的南海高级中学,为区内及周边乡镇3000名师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教学条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北交大威海校区明年正式对外招生,与已投入使用的南海实验学校、南海高级中学一起,形成涵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威海南海新区科教文化实力,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一体化发展。

  为给新区百姓创造优越的就医条件,威海南海新区在原有南海医院的基础上,正积极对接国内一流医疗机构,争取引进一所三甲医院,不断改善提高南海市民的养生医疗水平。

  “发达的商业服务将给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威海南海新区管委负责人说,威海南海新区正加快推进综合商务区、蓝湖商务休闲区、高校学区等商业中心区建设,中基广场、明珠河商业街、汉唐国宾酒店、福地传奇水上乐园等一批项目也已启动建设,让市民充分享受到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下的便捷生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滕佳蕾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