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最美瞬间:五一摄影大赛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美好。每天,在
-
改革创新行进中·山东故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全省上下把改革作为应对
-
飞人刘翔正式退役
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在自己的微博中正式宣布结束自己的
威海建设"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5-07-24 15:32:00
尼山书院经典诵读
校园里的传统文化
大众网威海7月24日讯 (记者 王晓青)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威海市以“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为主题,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全局性工作结合、政府行为与社会力量结合、典型带动与推广普及相结合、保护与传承相结合、本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不断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与威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利用“威海讲堂”、“百姓课堂”、“道德讲堂”等公益讲座平台,连续开展“君子之风 美德威海——威海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文登区“昆嵛讲坛·市民大讲堂”,上半年举办《走进孔子与<论语>》等国学讲座14场。荣成市连续两年举办大型公益国学讲座,每次两天四场,受众6000多人次。接下来,还将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企业宣传活动、企业文化大提升活动、诚实守信大看台活动、传统文化进食品企业表彰活动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书籍、演出、公益讲座等送到企业职工身边。
政府投资建设“尼山书院”,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按照“图书馆+书院”模式,市图书馆、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图书馆均按照“六个一标准”优化功能布局,建设了“尼山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每周六下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天上午开展中小学生国学书法免费培训活动,受到家长和孩子喜爱。各区市尼山书院也都结合实际,举办“孝道”故事会、“万里海疆 万里书香”国学进军营、“祭孔典礼”、文博书友会、“换书淘书”、 读书沙龙、雅乐、礼仪、剪纸、绘画、书法培训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夯实主阵地建设的同时,威海还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借文化产业项目弘扬传统文化,上半年,进一步大力挖掘推广仙姑顶庙会、侨乡号海上拜日祈福活动等文化产业项目,在项目中展现胶东传统面塑、供奉等传统习俗。进一步完善华夏集团《神游华夏》大型情景演艺节目,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弘扬传统文化,选取了10余家威海本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较为突出的社会团体,鼓励他们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对其中的优秀代表颁发威海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志愿教师聘书。
在城市社区和镇村街道,则积极推进社区儒学和乡村儒学发展,通过在有条件的镇(街)、村(社区)进行乡村儒学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传统文化在全市推广普及。环翠区以孙家疃街道为中心,依托儒学传播体系,在社会各层面,广泛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道德传讲、养生知识等传统文化宣讲传承活动,逐步构建起尼山书院+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儒学讲堂的传统文化传播体系。文登区建立了25个乡村儒学站,统一配发了“儒学讲堂”牌匾及孔子挂像,组织开展近20场次的儒学经典讲堂。荣成市以乡村宗祠为传承点辐射到每家每户,以大庄许家、沟曲家等宗族优秀文化好的村作典型带动周边村,用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方面的优秀文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良好村风。乳山市以利群社区为试点,定期举办传统文化道德讲堂,邀请专家主讲孝文化和传统家庭文化,同时开展法德教育和宣传。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打造志愿公益项目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帮扶社区内的贫困家庭、弱势群体、独居老人。
在对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的基础上,还坚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原则。这其中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通过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区市级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海草房保护工程等,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打造“乡村记忆”乡镇、村落、民居等项目,建立完善从区市到镇、村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近日,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300个“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威海市有17处文化遗产点榜上有名。非遗保护方面,目前威海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保护项目21项,市级保护项目73项,今年又申报了12个项目,参加省级非遗项目评选。
下一步,威海还将通过大师引进工程、传承保护方面打基础、宣传弘扬方面下功夫三方面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今年计划出版书籍《威海名事名人》,并积极扩大甲午战争数字图书馆服务内容,不断补充新的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甲午战争历史研究。同时,继续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并通过开展“接续文化薪火 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征集展演等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