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殷子茹
□宁晓洁 周美男
乡村振兴是构筑现代国家体系的重要一环,而文化则是民族振兴之魂。
在威海的田野上,新生活的序曲正在激情演奏,它们不仅点亮了农民的新生活,也昭示了乡村振兴下威海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一幕幕“村村有好戏”的生动场景正在上演。
戏里的“红色+乡村”,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苏醒,红色记忆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出一轮新的文化自觉和经济活力。胶东革命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胶东军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胶东红色文化,红色胶东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是党的历史的缩影,更是威海宝贵的历史资源。
如何从胶东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将过去的荣光转化为今日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威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文登区天福山东北的沟于家村,曾孕育了文登地下党组织,见证了中共胶东特委的诞生,如今则以其沉甸甸的历史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鲜明旗帜。老屋经过精心修缮,墙上的历史痕迹被保护与尊重,当代的文艺展馆则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演绎着时代的交响;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则以第三兵工厂的旧址,铭记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红色基因记忆馆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将深刻的红色文化转化为薪火传承的本土教材,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让红色文化在乡村释放当代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哺育养分和有力支撑,威海的“红色引擎”正开足马力,推动着乡村向着充满繁荣与活力的新时代前进。
戏里的“文旅+乡村”,将乡村的每一砖一瓦都编织进品牌特色,让乡野风光与地方故事成为乡村致富的“领头羊”。综观各村好“戏”,充分挖掘乡村特色,精心编排入剧,可以看出“乡村+文旅”正是威海“唱戏人”的思路之一。
王家疃村依山傍水,素有“威海桃花源”的美称。春赏花、夏乘凉、秋采摘、冬看雪,四季皆有景,利用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色和智慧景区建设,发展起近10家农家乐和20余家民宿,成为里口山区旅游的新亮点,带动村民经济增收。烟墩角村则以美丽的海景、丰富的海草房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吸引大量越冬的天鹅和游客,发展起70多家特色民宿和渔家乐,村民95%以上投身旅游服务业。村里的“赏天鹅、住海草房、吃渔家饭”已成为烟墩角村的金字招牌,乡村的宁静与海的辽阔编织成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美好旋律。
细腻而深入人心的品牌建设,使得一个个乡村不仅成为了游客的向往之地,更是“乡村+文旅”的典范,将传统农业文化的和谐与现代旅游的灵气熔为一炉,焕发出了新的市场活力和浓厚的文化吸引力。
戏里的“互联网+乡村”,是一场革命性的文化质变,不仅为乡村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改写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轨迹,还重新定义了乡土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方式。
威海经开区邵家庄村的故事,便是这场“好戏”的生动缩影。这里,传统与现代、农业与科技在“新农具”的辅助下交汇融合。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作效率,更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和从事农业的方式。
村妇联主席谢淑霞的创新尝试,将“党建+直播”相结合,拿起了“新农具”,在虚拟的云端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她通过直播,将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场景带入无数人的视野。高科技的旋律在这里与文化转型的步伐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演奏出质变之路上的新序曲。
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村村有好戏”,不仅点亮了农民的生活,也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威海的农民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殷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