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抗帕,点亮未来”——中医浅谈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2022-04-11 17:01:32 来源: 威海市环翠区鲸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 张晓宇

  今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是“齐心抗帕,点亮未来”。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最早系统描述这种疾病的是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

  一、帕金森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1.运动四大症状震颤(肢体、躯干不自主抖动,多在静止时出现);肌强直(四肢、躯干僵硬,不灵活);运动迟缓(动作缓慢、笨拙);姿势平衡障碍(站不稳、小碎步、往前冲、摔跤)。

  2.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不宁腿综合征);感觉障碍(主要有嗅觉减退、疼痛及麻木);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有便秘、泌尿障碍和位置性低血压);精神及认知障碍(主要有抑郁和(或)焦虑、幻觉和妄想、冲动等强迫行为、认知减退及痴呆)。

  二、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从病名、发病机理以及治疗原则分述。

  1.病名:中医当前将帕金森病命名为“颤证”另有“振掉”“颤振”等多个病名,这是基于症候学的认识。2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即有相关论述,如“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后世医家多有补充。又有学者指出,部分患者以运动迟缓、肌强直电位为主要症状表现,并无震颤,此时以“拘证”“痹证”命之或许更为合理。

  2.发病机理:震颤、强直均属风象。目前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在于肝气失和,内风动越,其发病根本在于肝肾亏虚、阴阳失调、脑消髓减、神机失用。帕病本在阴阳,损及全脑,所以才产生了运动、感觉、语言、智能、情感全方位的脑功能异常。

  3.治疗:整体来讲,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疗侧重息风,佐清热、祛湿、化痰、通络等法以除他邪。后期正虚日显,虚实兼杂,治疗要注重调补阴阳、滋养肝肾、益气养血。这只是普遍原则,临床实际还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中医对帕病的认识历史悠久,百家争鸣,既见诸典籍,又深入生活。

  三、关注“帕金森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存在着个体差异,以下是首发症状的排序:震颤或颤抖(占70.5%)、肌强直或动作缓慢(19.7%)、失灵和/或写字障碍(12.6%)、步态障碍(11.5%)、肌痛、痉挛、疼痛(8.2%)、心理障碍,如抑郁、紧张等(4.4%)、语言障碍(3.8%0、全身乏力、肌无力(2.7%)、流口水与面部表情减少各占1.6%。

  帕金森病患者从发病到临床作出诊断的时间通常为2~3年。这往往由于患者对早期症状容易忽视而未就医有关,尤其是老年人易于被忽略。一般来说,帕金森病患者常以静止性震颤和少动(运动迟缓)为首发症状,如在完成书写、系鞋带和纽扣、洗脸等精细动作时比较笨拙和静止性震颤,尤其一侧先出现或一侧重,另一侧轻者应考虑本病,早发现上述症状,早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治疗。

  齐心抗帕,点亮未来!

初审编辑:梁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