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梁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
穿上白大褂,轻轻翻开患者的眼睑……这一动作,威海市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赵锡同已做了26年。为眼疾患者送去光明,这是26年来赵锡同坚持做的事。
持续精进医术,只为造福患者
由于患者多,赵锡同门诊经常会延时到午后。11月9日,他耐心诊疗完最后一个患者时,已是中午12点多,一个小时后,下午门诊又要开始了。
因为检查仔细,解答耐心,慕名而来的眼科患者络绎不绝,69岁的秦大姨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前,秦大姨一只眼睛发生黄斑变性,视物模糊。“当时赵大夫建议我尽快治疗,最大限度保存现有视力,可我没听,认为这个病治不了。”她说,直到半年前一只眼睛彻底看不见,另一只也出现问题时才慌了,赶紧来求治。
经过半年多治疗,秦大姨另一只眼睛视力从0.4提高到0.8。“现在我就听赵大夫的,周围有邻居亲友患了眼病,我就现身说法,让他们早点重视起来。”秦大姨俨然是赵锡同的“粉丝”。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不仅要让患者看见世间动人景色,还要让患者看到更多希望。
赵锡同接诊过一名小患者,经常睡梦里就被眼疼醒,看过不少医生,但是都是开点眼药水,有缓解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如此反复,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赵锡同清晰记得,在诊室见到小男孩和其父母时,满脸的焦虑。
赵锡同熟练的翻开小患者的眼睑,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细细检查,果然发现了一根牙签样的松树叶藏在孩子眼睛穹隆部结膜囊里,取出来后孩子眼睛再没喊疼过。
帮助患有不同眼疾的人,治愈病症,挽救和留住视力,是赵锡同的工作日常。像这个小男孩一样的幸运患者,还有很多。26年来,赵锡同治愈的眼病患者成千上万。“我24小时开机,电话跟微信都是常规留给患者,患者有需要随时可以跟我咨询、问诊,只要我能治,我都会尽力。”
成为医生,就要做一辈子的“医学生”
不管工作多忙,每天看会书,是赵锡同的习惯。自律的背后,是对职业的尊重,更是对患者的负责。
26年来,赵锡同接诊的病例疑难复杂、错综变化,不明原因视力下降、先天性发育异常、后天获得性疾病、车祸、外伤等,都要求医生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熟识掌握最新、最有效、最正确的诊疗手段。
诊疗、护理、指导、视功能训练……如今,在赵锡同诊室,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正在稳步推开。
如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明显,如何防控?赵锡同通过北京专家的授课及培训,逐渐掌握了目前国内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广泛应用到了威海市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和青少年许下一个“光明”约定。“医生的成就感是患者给的,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患者说谢谢的那一刻。”赵锡同说。
自1997年医学院校毕业至今,赵锡同一直没有间断对本职专业知识的学习,2018年还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进修,赵锡同表示,医学本身就是严谨的科学,各种诊断标准及治疗办法更新极快,既然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做一辈子的“医学生”。
这么拼的背后,是医者的职业本能。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换代,在赵锡同看来,只有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才能在工作上取得突破。“学医的苦,只有踏进去的人才深有体会。但是当你真正热爱一个职业的时候,无论多辛苦都不会想放弃。”
(通讯员 孙瑞康)
初审编辑:梁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