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苏凯南
责任编辑:郑云歌
从庄严会场到田间沃土,从工厂车间到社区村落……连日来,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荣成市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层次、有重点、重创新地推出一系列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活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悟思想认识,切实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千家万户。
队伍更精准 分众化、特色化宣讲成效显著
“咱得提高科学种地的意识,促进粮食增收增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说明咱特色化发展路子走对啦!”……最近几天,情系三农志愿服务队为荣成市王连街道王家庄村村民接连开了3场“三农”主题的宣讲课,让不少种植户信心倍增。
“我们服务队主要由农业领域的专家组成,重点围绕党中央有关农业的理论政策,为基层种植户进行宣讲解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系三农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
专业人干专业事,让理论宣讲事半功倍。眼下的荣成市,专业、精准的宣讲队伍远不止情系三农志愿服务队一家。
为全面扩大理论宣讲覆盖面,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荣成市充分发挥党校、司法、农业农村、妇联等28个市直部门单位的专业优势,围绕政策、法律、农业等不同主题,成立“红宣讲”“法润荣成”“情系三农”等37支专家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并依托镇街文化站、派出所、卫生院等基层机构,成立22支镇街二级专家队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服务队伍组建成立后,我们采取‘开门询单、团队点单、群众点单、所站下单、志愿接单、互动评单’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定制宣讲‘课表’,让老百姓真正理解、明白、落实好党的创新理论。”荣成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荣成市已深入基层开展点对点、面对面“菜单式”宣讲800多场次。
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既要有专业队伍的“加持”,还要充分用好阵地资源。
连日来,荣成市充分整合各类宣讲资源,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动静结合、海陆联动”的宣讲阵地,并依托“黄金一刻钟”“船声筒”“红马扎”等特色宣讲品牌,开展“百姓炕头聊政策”“暖心食堂颂党恩”“文化大集说新俗”等20多个理论宣讲特色品牌项目,通过网络直播、“村村响”广播、现场宣讲等线上线下多种模式,将宣讲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村大集、暖心食堂、海洋牧场等,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党的创新理论就传播到哪里”,全面增强理论宣讲工作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
形式有新意 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最近一段时间,家住荣成市崖头街道河西社区的老党员孙大叔多了个新身份——社区理论宣讲员。只要一得空,他便会来到社区的居民会客厅里,与大伙一块学习交流党的二十大精神。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居民会客厅,打造理论宣讲“微课堂”,引导老百姓争当宣讲“主角”,这样的变化已成为荣成市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标配”。
今年以来,荣成市打破传统“一人讲大家听”的灌输式宣讲模式,积极组织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微党课”,通过邀请党员群众轮流上台、集体互动交流,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到基层一线,推动“概念化”政策理论逐步变为“形象化”的实际行动。
“在邀请老百姓担当宣讲‘主角’的同时,我们还巧用‘宣讲+文艺’模式,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荣成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荣成市充分发挥文艺志愿者优势,创作推出小品《守望相助》、快板《好人有好报》、音乐剧《永不迷航》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宣讲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声”入人心。截至目前,荣成市已开展各类文艺宣讲3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万人次。
(通讯员 于静)
初审编辑:苏凯南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