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郑云歌
购置森林消防设备、开展森林消防演习、搭建全景监控平台……眼下,进入春季森林防火期,威海临港区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不断提升森林防灭火应对能力,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
打好“硬件”基础提底气
近日,走进临港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院内各类森林消防车整装待发,这是临港区不久前采购的新装备,加上水泵、通讯设备、防护设备等,全方位“武装”森林防灭火队伍。
在各种装备前,森林消防队员已经列队完毕。按照计划,当天临港区森林消防中队将进入正棋山开展一场实战演练。“这是我们森林防火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月最少开展两次。”临港区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王鹏飞说。
“出发!”随着临港区森林消防中队班长董校伟的一声令下,队员们按照分工进入既定位置。放水带、串联水泵、接上水枪、指挥灭火……顺着防火通道上山,队员们通过串联泵将森林消防车中的水引至山上,加装消防水带拓展水枪覆盖面。
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队员们分工协作,成功完成任务。演练既提升了大家对新装备的熟悉程度,也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
除了购置新装备、开展演练外,临港区还充分发挥实战经验,不断在演练中与装备进行“磨合”。
前几年配备的远程供水消防车,供水距离3000米、扬程330米,为森林灭火提供水源保障。但在实战演练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消防车原本的远程供水功能比较单一,机动性有所欠缺,需要另一辆车转运设备,互相配合才能出动,浪费了时间。
对此,临港区森林消防中队与厂家合作,结合临港区山林特点,通过实测后,在原来基础上增加装备运输功能,从而在实战中发挥较大作用。“改造后实现了功能的合二为一,既能远程供水,又能携行装备,可以快速出动,大大提升了车辆的实战能力。”王鹏飞说。
临港区还在修建森林防火通道上下功夫,目前全区共建设森林防火通道89公里。同时,依托防火通道埋设蓄水池33个,为扑救森林火灾提供了水源保证。
加强“软件”建设保安全
“摄像头最远可视距离是3公里,放大倍数最大可以达到50倍。如果辖区内有火星或者烟雾,摄像头可以自动对焦,火情智能监控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在临港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监控室内,值班员正在仔细盯着监控屏幕,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会采取手动操作放大监控,从而实现对辖区林区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
按照“人防+技防”的思路,临港区在建设60个护林房的基础上,实施监测预警,新建高点监控12个、低点卡口127个,覆盖全区林地90%以上。如果发生紧急情况,临港区森林消防中队会立即启动重点林区全景灭火预案,通过联勤联调机制迅速调集区森林消防中队和各镇灭火救援力量集结,进行灭火救援。
森林消防队员利用无人机全景图片,对山体地形地貌、植被情况等进行详尽采集,有时一座山体的采集点可达到100多个。“这些点位详细标注了道路的宽度、坡度,遇到火灾即可实时起飞无人机,作出科学决策。”临港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为更好地增强战斗力,临港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一案两册三清单”培训,大幅度提升消防队员专业能力。以全景灭火预案为总抓手,编制《临港森林消防中队应知应会手册》和《临港森林消防中队车辆装备应知应会手册》,通过动人定位、定岗定责等具体管理经验,全面提升战斗水平、应急能力,守护好绿水青山。
近年来,临港区加大森林防火巡查力度,严格落实“林长制”责任,注重基层155名护林员队伍和专业队伍的衔接联动,建立健全“纵向贯通区、镇、村,横向打通各有关成员单位”的责任体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每块地块、每片林区,构建森林防灭火力量“一张网”。同时,扎实推进森林防火科普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让群众更好地掌握森林防火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
(通讯员 姜凌春)
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