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姚潇雨 威海报道
十一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荣成籍著名主持人鞠萍亮相央视频,再度推介家乡威海荣成。
节目上,在鞠萍姐姐不遗余力的精彩推介中,威海的文化、美景、美食被更多人所熟悉,威海人乐善好施、热情助人、豪爽讲义气的性格也收获网友好评。
正如鞠萍姐姐所言:大海,孕育了威海人民开放包容的胸怀;耕海牧渔的斗志,锤炼了威海儿女勇立潮头的胆识。
千里海岸,商贸发达,习惯了南来北往的人,包容刻在了骨子里,对谁都不生分。
常听人说,来威海吃海鲜是按盆装的,比“脸盘”还大的饽饽,比拳头还大的无花果……热情又豪爽!因为在威海人心中,来的都是客,招呼客人就要把最好的、最多的拿出来。
热情构筑了威海人生生不息的本质,而好客、善良的信念厚厚地渗透沉淀在威海人的心灵深处。
2022年年初,在山东上大学的西安女孩张铃雪因疫情无法回家,被威海舍友于宝婷接回家过年,这让张铃雪以及远在千里的家人感到了莫大的心安与感动;3月威海发生疫情,住在青岛路边的威海大叔,出门做核酸的时候,看到外地卡车在路边停了三天,做了热乎的饭菜,拿了咖啡和牛奶等吃的给货车司机送去。他说:“做点善事帮一帮,体现咱威海人的善意吧。”
平凡的威海人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一座城,也温暖了城里的人。
威海一大姐阮凤坚持22年2元理发未涨价,提起未涨价的原因,阮凤说道:“村里基本都是老年人,收入不高,所以我不会涨价,尽管自己少挣点,我也把这个2元理发店一直开下去。”从一人做好事到带领千万人走上公益之路,从简单捐钱捐物到项目化、智慧化帮扶困难群体,刘长城成立的爱心大本营先后组织招募、培训志愿者近8万人,联系爱心企业60家,累计组织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1300余次,捐赠各类救助物资总价值680余万元。
民风淳朴,反哺城市文明。从2005年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到2015年以新参评城市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再到2017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域一片红”,2020年11月威海及荣成、乳山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再到威海市两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荣誉的背后,是290万威海人民用奉献、实干、担当诠释的厚德大义。
生活在威海,虽然幸福指数较高,日子过得悠闲舒适,但威海人并不缺少血性,因为这里是打响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地方。
今天,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威海人将骨子里的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实干动力。在一点一滴中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真正把“兢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固化为干事创业的一种习惯。
定了就要办,说了就要干;干就马上干,干就干最好。靠着这样的性格,配合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威海人不仅在众多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更走在了全国前列。
钓鱼用的钓具,山东制造占全球八成,威海制造占全球六成,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年产值超过200亿。
点燃星星之火的,是威海人陈光威,他只有中学学历,却改变了行业、带富了一方。上世纪80年代,欧美已经普及碳纤维鱼竿,中国人还在用竹竿钓鱼,陈光威所在的石化厂连年亏损,他孤注一掷,干脆转型做钓具,死磕碳纤维技术,最终打破美日韩的技术垄断。围绕一根小小的钓竿,威海人能发明600多项专利,做出2万多个规格。
“只要不倒下,就一直奋斗下去!”是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口子李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水的口头禅。
1981年,王文水从八粒种子开始,研究、培育、推广种植西洋参,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将原产美国、加拿大林地的西洋参引入国内大田种植,并成立文登首家西洋参专业合作社,义务培训参农20多万人次,推动西洋参产业在文登不断壮大,创造了“八粒种子、百亿产业”的传奇。
威海人为何能够频频“出圈”?透过这些暖心、励志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
胶东尽管不是孔孟的出生地,却是礼仪之邦。生活在海边的威海人,性格,当然是海风浪涛吹打出来的,既有着渔民的坚韧和勇敢,也有着齐鲁人的通透和善良。
时代发展,山水依旧。不论生活方式怎样变化,但威海人那种善良、豪爽、勤劳的性格,却是深入骨髓,不会变化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威海,感受这座城市友善与温暖的礼遇。
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