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
大众网记者 姚潇雨 威海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那么,城市如何走好绿色低碳“赶考路”?4月12日,威海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行深入解读,勾勒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和落地实施的十项重点任务。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成更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优质均衡发展的精致城市样板、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城市典范、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范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被摆在十项重点任务的首位。《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深化科技创新引领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3家左右,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超过4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左右。
创新之于威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强大的创新力从何而来?
《行动计划》指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创新引才用才模式,发挥驻威高校“动力源”作用;探索柔性引才,研究制定《威海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人才飞地等创新载体,特别是分中心、研发事业部等,享受省市同等人才政策,既能实现就地就近使用高层次人才,又能对全市的研发投入作出贡献;开展市场化引才,委托专业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技术、项目,每年提供800位基本符合国家、省人才标准的高端人才(其中50%有海外研发背景或省级以上人才);800个成熟度较高的科技项目(其中40%具备产业化条件),精准匹配到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拓宽企业成果合作和人才引用渠道。
威海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急迫和决心在《行动计划》也有着深刻的体现。未来三年,威海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根据《行动计划》预测,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左右。
方向明,还要路径清。要谋划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集群产值均突破千亿,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0个。
乳山明阳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现场。于瑄 摄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扩大内需,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行动计划》指出,推动扩投资与促消费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
如果说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低碳,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标配”。威海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核电、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多元化新能源资源禀赋的城市,有力支撑了全省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规划到2025年,全市规划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装机占比将达到75%以上,未来全市市域全社会用电量、市区供热将完全由清洁能源供应,有望成为全国首个“零碳”城市。打造荣成核能、乳山海上风电装备、文登多元储能三大产业基地,争取3至5年新能源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
《行动计划》同时明确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样板,开展新一轮城市国际化三年行动。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2家以上,对韩零售进出口总额全省领先。
事实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到2025年,威海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到2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左右。
说千道万不如真干实干。威海将以三年行动计划为“路线图”“作战图”,确保各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落实,描摹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威海好风景”。
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