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金文馨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25日在威海市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威海市市长 闫剑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政府工作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繁重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各项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年,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研判形势,精心精准施策,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发生后,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科学研判、果断行动、周密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初期,第一时间将K1068次列车作为重点进行排查,及时将居家隔离调整为集中隔离,在全省率先对入境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第一时间建立海上防线。自1月22日报告第一例确诊病例,20天内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38例确诊病例都得到妥善救治。15天完成胸科医院扩建,24小时新建两座医用防护服工厂。依托全市5799个社区网格,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密体系,有效阻断流动性、聚集性风险。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场所,严格入境人员、国内疫情重点地区来威人员全链条闭环管理,严防院感风险,全市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6.1万份,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全流程管控,开展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
回顾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我们不能忘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冲在一线;医务工作者、疾控人员、援鄂医疗队的同志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基层干部、公安干警、网格员、志愿者日夜值守、走访排查;企业家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千方百计组织生产,踊跃捐款捐物;企业员工、媒体记者、快递小哥、环卫职工以及各行各业工作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广大人民群众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不便和身心压力,自觉服从、主动配合、全力支持,283万威海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二)坚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抓牢抓实“六稳”“六保”工作。实行两条线两手抓、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快速有效推动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增长。到3月上旬,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达到99.6%,自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逐月向好,各项指标陆续转正。全年生产总值完成3017.8亿元,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4亿元,增长1%;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15亿元,增长15%,其中出口1166亿元,增长26.6%;实际使用外资13.6亿美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8%和5.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5%,城镇登记失业率2.39%,均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在严重冲击中能够稳住企业基本盘,保住经济基本面,历程极为艰辛,成绩来之不易。
在恢复经济增长中,我们建立“四进”“接诉即办”“四张清单”等机制,选派2215名驻厂员进驻企业。创新“共享员工”模式,在全省率先组织“点对点”包车接返外地务工人员2.4万人。出台系列稳企政策,为2.8万家企业减免社保费39.4亿元,为2194家企业减免房租8563万元,6.8万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16.1亿元,新培植首贷企业3823家,为6235家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贷105.1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组建31支服务队,出台稳外资稳外贸22条政策,线上线下结合举办食品博览会、渔具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举办第三届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第三届中韩创新大赛、第二届儒商大会威海专场、“相逢进博·相约威海”产业推介会、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推介大会、第四届中国文旅产业年会等12场招商推介活动。新设立外资项目329个,组织实施82个省级重点项目、232个市级重点项目、174个重点工业项目,四批48个项目获得94.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开展惠民消费季十大主题行动,发放电子消费券1000万元,举办不同形式消费体验活动,内需消费逐步扩容回补。
(三)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行“链长制”,在七大产业集群基础上,梳理出十条优势产业链,确定24家“链主”型企业、35家“撒手锏”企业,全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双百工程”,79家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对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培育,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0%。建立“小升规”企业库,183家企业进入规上企业行列。高新技术企业由502家增加到737家,国家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634家增加到113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49.5%提高到60.1%。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德生技术检测等2家企业获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经区等4个单位获评国家级、省级“两业融合”试点,电子信息产业园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腾森橡胶获得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高区被确定为全省首个优质医疗器械产品基地。
实施116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29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新引进9个海洋类高端科研平台,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海洋研究院。浦林成山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名单,新增6家国家级、3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2家国家级、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3家省级瞪羚企业。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互联网”工程,9家企业入选省级试点。新增上云企业1558家,12家企业列入省企业上云服务商名单。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施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8个。举办12场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实施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和“青鸟计划”,全年引进大学毕业生1.2万名,增长22.3%。命名表彰了第四届“威海工匠”。4个区市全部被评为省技术转移先进县,环翠区被评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四)坚持注重细节、提升内涵,倾力打造精致城市。制定精致城市建设条例,编制指标评价体系,环翠区卫城、经区韩乐坊入选省级城市品质提升示范片区。持续化解城建领域矛盾纠纷,不动产权“办证难”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为15.2万套房屋办理了产权证明,盘活处置217个闲置项目,启动整治中心城区40处低效用地。开展城市体检,解决城市管理服务中不精致、不文明、群众不满意问题1258个。对山景线、海景线、铁路线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滨海步道77.9公里。莱荣高铁正式动工,文莱高速建成通车,西部环山路全线贯通。新开通4条集装箱航线和“银川—威海”海铁联运班列,威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2.9%,突破100万标箱。新增空中通航城市8个,威海新机场选址获得国家批复。青荣城际铁路达速运行,威海站每日到发列车增加21列,首次开通至江苏、安徽部分城市旅客列车,到达北京、上海、青岛时间均大幅缩短,到济南最快车次用时2小时6分钟。修复治理151处废弃矿山,耕地保护任务全部达标完成。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入选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华夏城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坚持典型示范、片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建设,文登区西洋参小镇、临港区麓源果乡2个片区入选省级样板示范。荣成市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烟墩角等3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新增流转土地20.4万亩,新建农田水利设施564处,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万亩,粮食产量增加14.1%。4个区市全部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精致牧场”建设,推动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新增3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中心渔港通过验收,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开工建设,获批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海鲜之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七改”,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554个,改造危房367户,新建农村公厕390座,新增清洁供暖5.5万户,新增省级清洁村庄562个,43.4%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72%的村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改造农村公路531公里,1234个村庄完成通户道路硬化改造。荣成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荣成市、文登区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荣成市、乳山市获评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
(六)坚持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106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其中新争取32项。启动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推动中韩整车运输;第三次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贸易产业园入选国家试点最佳实践案例;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增长50%,综保区跨境电商项目获批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展开,招商机制改革同步推进。新增贷款512.6亿元,增长17.8%,新增贷存比106.4%,创近三年新高,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明显增强。威商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全市直接融资228.2亿元,增长34.8%;绿色贷款余额248.7亿元,增长82.5%。建成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开发应用“数字抗疫”系统,实施智慧生态等13项示范工程,被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市县两级218个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对接,“开放数林”指数位居全国第8位,荣获数字政府特色评选50强政务服务创新奖。实施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大力推动“五减”,创新推出96项便利措施,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镇三级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入选全省首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省市一体化试点,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闭环审批办理等19个方面的做法成为全省典型案例,跻身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强,被评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七)坚持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在全市政府系统开展“三问三查三改”,完善首问负责转办机制,制定群众反映问题承办责任倒查办法,理顺部门职责边界。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群众反映问题100.7万件,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9.8%和93.9%。360件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20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所,新建幼儿园20所;新购置公交车122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2条;新建11处公共停车场,建成9座过街天桥;建成453处农村老年餐桌、47处社区便民食堂;新建4处社区菜市场;新增24座城市公厕,建成131处口袋公园。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组建三大医疗集团,新建147处标准化卫生室。提高9类困难群体、居民养老保险补助标准,为9.4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452万元,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做到了市场供给充裕、价格基本平稳。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8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信用”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举办2020国际乒联男女世界杯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得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建成全国首个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教育培训基地。连续第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继续保持“全域一片红”。
(八)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排查整改9大领域、64个方面风险隐患。吸取伟德山“4·24”山火教训,初步构建起“五网”联动立体式森林防火体系。科学处置“光汇616”轮船内泄漏险情,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应急处置案例。理顺防灾减灾体制,全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达到3700人。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等安全领域持续实现“零事故”。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创历史新低。率先完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深化提升“六治一网”社会治理模式,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文登区、荣成市创新基层治理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有效净化。畅通“四个通道”,信访积案化解96.4%。开展信用“五进”工程,综合信用指数排名稳居全国前列。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威海视察,全市人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全面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180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全部达标退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这五年,“精致城市”建设树起新标杆。统筹宽窄两个口径,确定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六项重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不精致的地方,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内涵质量的问题,精致城市建设目标和路径越来越清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63.2%提高到69.2%,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宜居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美丽城市、无废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国全省试点。
这五年,新旧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大力培育七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4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威高集团等3家企业成为集群领军企业。形成碳纤维等十条优势产业链,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入库企业100家、后备企业100家。坚持以“四新”促“四化”,推动“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单一业态”向“多元业态”转变、“互联网+”向“云+”转变,“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3.1%提高到32.6%。
这五年,重点战略实施创出新优势。通过大力实施海洋强市、乡村振兴、城市国际化等重点战略,进一步培育了竞争优势,拓展了发展空间,塑造了城市形象。获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3.1%。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规划建设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四港联动”在促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开放城市加速向国际化城市迈进。
这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激发新活力。立足千里海岸线,打造一条创新链,共圆一个创业梦。“1+4+N”创新体系形成,各类研发平台由597家增加到101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13.3件,高区入选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荣成市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县。全市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第1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4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晋升全省第一梯队。
这五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突出“三个力保”,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有效破解城市发展瓶颈。荣文高速、环山快速路等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3公里,新建农村公路218公里,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道路硬化“户户通”;港口整合、铁路改造、机场迁建有序推进,逐步构建起市域一体、国内通达、联通海外的大交通体系。统筹做好“六水共治”,恢复和新增兴利库容2.5亿立方米,73%的村庄实现规模化供水,入选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示范市。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打造“水清、岸绿、滩净、礁奇、湾美”的黄金海岸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这五年,“幸福威海”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3万元,年均增长6.8%和7.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1%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获优秀等次。成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在全省名列前茅,人均期望寿命81.5岁。2019年综合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社会评价得分全省第一;2020年群众满意度重返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各位代表!我们深刻体会到: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袖核心的掌舵领航,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市委科学决策,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合力攻坚,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中央、省驻威单位,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威海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不高,部分行业、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繁重任务,稳外资稳外贸、促消费扩投资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探索新路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还有不精致的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安全生产、生态建设等方面还有薄弱环节。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各类风险矛盾易发。营商环境需要持续优化,干部作风需要持续改进,廉政建设需要持续加强。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增强危机意识,主动抓住机遇,奋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趟出一条新路。
三、“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各位代表!“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建议,编制了《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提请大会一并审议。
“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们将始终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
在产业现代化方面争当排头兵。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度融合、协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显著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超过2万美元;新经济占比进一步提升,牢牢站稳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在城市国际化方面争当排头兵。城市功能国际化、经济国际化、人文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对韩合作取得更大突破,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稳居全省前列,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争当排头兵。“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布局”的城市发展格局更加清晰,中心城区辐射力、带动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区域均衡达到更高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成为全国“精致城市”标杆和样板。
在发展绿色化方面争当排头兵。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普及,“三生共融”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美丽城市”。
在治理现代化方面争当排头兵。“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诚信体系广泛应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彰显东部城市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政治担当,把精致、幸福、现代化作为统领各方面建设的核心要求。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市风貌景观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发展进入全面精致的崭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更加坚实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建成水平更高、成色更足的幸福威海。
各位代表!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新阶段有新担当,找准自身位置,立足比较优势,明确方向、集中发力;新阶段有新举措,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突出特色、攻坚突破;新阶段有新办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全局与重点、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新阶段有新形象,以作风大改进推动工作大提升,调动全社会力量,凝聚强大合力,共同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实践。
四、2021年政府工作重点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一)守牢底线,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坚持人物同查、同检、同防,严格落实境外、国内疫情重点地区来威人员闭环管理,持续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全环节管控,及时切断潜在疫情传播渠道。抓实抓细公共场所和生活服务场所疫情防控,强化重点人群、人员密集场所管理,落实最严格院感防控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和内部扩散。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及时监测预警、加强物资储备、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快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提高快速识别、精准管控和应急综合救治能力。继续执行对冲疫情相关政策,降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生活影响。
(二)做强产业,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对接省“十强”产业,大力培育七大产业集群,调整完善“7+3”示范企业项目库,将更多产业集群和企业纳入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及领军企业名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认定工业设计中心10家以上。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服务贸易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分享“数字红利”。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全域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培育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海洋休闲装备制造基地。
分行业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配套引导政策,落实“链长制”,全方位推进十条优势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协作,将医疗器械、碳纤维产业链纳入全省布局。实施产业链区域融合发展行动,支持威高集团、光威集团等“链主”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天润工业、泓淋电力等“撒手锏”企业提升配套能力,迪尚、联桥等平台型企业整合资源、抢占先机,拓展产业生态圈。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主动融入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服装供应链云平台、毛衫纱线共享平台、文旅产业平台等行业互联网建设。
坚持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完善“四张清单”,实现问题快速推送办理和企业需求实时对接。培育壮大冲击新目标企业方阵,促进骨干企业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衔接格局,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00家,引导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动态储备一批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加快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综合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融辅导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加大企业债券创新力度,争取年内获批发行企业债券20亿元以上。
(三)抓牢项目,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关键性支撑作用。突出制造业招商,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化目标企业分析,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和有实力民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对接。深化开发区配套改革,完善绩效考评,明晰产业定位,按照集群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思路建设更具特色、更有效益的产业园区。全面把握、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取向,储备一批政府专项债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推进294个市级重点项目、165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249个重点工业项目、139个重点科技项目建设。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资金等市域统筹,提高市级保障水平。
实施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乳山口大桥等14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威海新机场、城市轨道交通、荣乌高速威海绕城段和威海至烟台段、威海湾港区配套工程建设。服务保障华能核电项目、“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顺利实施。推进黄垒河地下水库等重点水源项目建设,配套实施水库连通互调互补工程。推进热电集团中水处理、华能威海电厂海水淡化和龙山、柳林、南海新区净水厂建设,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推进新北洋智能终端设备等32个项目,加快布局产业互联网、数字服务网、公共基础信息网,新建5G基站1500座。
深挖消费需求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举办夜间消费、主题消费、电商消费活动,培育智能消费、定制消费等商业新模式,再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特色镇。实施旅游全要素提升计划,推进90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开发海上观威海旅游线路,打响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品牌,发展全域旅游。发挥滨海生态宜居城市优势,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和空间布局,规范海景房开发和销售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聚力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主动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在高性能碳纤维、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依托“1+4+N”创新平台体系聚合高端创新资源,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家以上。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争取全年获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20项以上。持续深化与驻威高校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支持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加速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加快山东交通学院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方向瞄准企业需求,创新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创新成果企业享用。
实施“人才兴威”三年行动,持续擦亮“英创会”品牌,提升各类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精细化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紧扣产业和企业需求,系统定制科技、经营、技能各类人才引进路线,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新设立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以上。充分发挥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5所高等职业院校和17所中等职业学校作用,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在人才集中区域和企业设立人才驿站、专家驿站,落实绿色通道制度和保姆式服务机制,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打造专业、精准、温情的人才生态环境,让威海成为不仅宜居、更加宜业的城市。
(五)扩大开放,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有效发挥对外开放比较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支持传统优势出口企业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巩固原有市场和客户,转化替代性订单,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中高端产品出口比重。做大做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鼓励企业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举办出口商品进商超、进街区活动,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抓住“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支持企业深化国际合作。
巩固放大对韩开放优势,主动抓住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机遇,组织筹备威海—仁川地方经济合作联委会会议,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推动“四港联动”取得实质性进展,尽快启动中韩整车运输并常态化运行,加快多式联运中心及配套产业园建设,推进建设辐射日韩的区域性国际综合运输枢纽和货运平台,打造韩国及国际商品集散地。举办第四届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推进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提升国际化公共标识规范化水平,优化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
(六)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资源高效集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提高公益服务质量水平。加强财税资源统筹,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稳步化解政府债务。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试点,提升产业基金运作与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分区域、分行业、分主题开展常态化银企对接,扩大信贷规模。加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力度,强化企业上市挂牌和发债后备资源培育。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跃发展。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推进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和“青蓝接力”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
加强营商环境综合监测,完善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打造让企业安心、舒心、顺心的营商环境。扎实开展“市县同权”改革,全面推动减权放权授权。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改革试点,依法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市域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一次办理”。
(七)突出特色,深入推进精致城市建设。推动“东西互济、陆海联动”,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加强市域规划统筹,增强环翠区精致引领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东部滨海新城产业集聚,加快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推动双岛湾科技新城与周边镇联动开发,促进文登区、临港区、南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发展,荣成市、乳山市建设更具实力、更有魅力中小城市。深化“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实施198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修编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继续开展城市体检,进一步解决城市管理服务中不精致、不文明、群众不满意问题,奏好化解城市成长烦恼“四部曲”。推进老港区更新改造、金线顶区域整体改造,打造3处特色商业街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滨海特色风貌。推进93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30个口袋公园,改善提升居住环境。实施4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智能化改造。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打通3条断头路,新增1050个公共停车位。推进“三线”整治,实现西海岸至天鹅湖182公里滨海步道全线贯通。扎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发挥实质性作用。推广“红色物业”经验,推行智慧物业管理,推进100个小区信息化改造。持续开展文明促进行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志愿者星级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活跃度。实施好信用“五进”工程,促进社会治理高效化、城市服务精细化。
继续保持并放大威海优良生态环境这一最大优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擦亮精致城市的生态名片。制定碳中和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发展海洋碳汇,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深入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减量替代,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管控,年内淘汰1637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完成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有效控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和土壤污染防治。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落实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扎实开展涉河湖海建设项目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创建更多省级美丽示范河湖。开展“净滩行动”,推行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实施5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保持近岸海域生态稳定。优化森林湿地资源管理方式,将有害生物防治、林地林木管理纳入林长制,松材线虫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绿满威海·四季多彩”绿化行动,实施伟德山区域植被恢复、里口山植被提升工程,完成植树造林4.5万亩。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集中开采区投放和绿色矿山建设。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八)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乡村“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提升2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打造滨海型现代渔业示范带、山区型特色林果示范区、差异化乡村旅游样板。发挥中日韩精致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供销系统综合改革,创新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建立区域性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和海洋生物科创中心,打造5个现代水产种业园区;推行田长制,实施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储备粮规范管理,落实省核定12万吨地方储备粮规模。恢复扩大生猪产能,保障重要农产品畜产品供给。提高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率,落实农产品加工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强化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设全国绿色养殖示范区,打造沙窝岛现代渔港经济区。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用好农业信贷担保,拓展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稳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补齐水电、物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164个,新增农村清洁取暖2万户,创建省级清洁村庄680个。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等“六项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村庄清零,10万元以上村庄占比超过70%。
(九)保障民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优惠政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负担。深化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推进医保基金国家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完善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吸引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建设32处分散特困供养服务站,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挖掘“银发经济”拉动内需潜能,鼓励康养模式创新,新建农村老年餐桌100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7处,70%以上老旧小区配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发展红十字、慈善事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深入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新建“希望小屋”60个。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今年确定为群众办20件实事。继续发挥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快速反应、及时研判,能办快办、应办尽办。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发展高质量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建幼儿园7所,巩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成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推进普通高中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实施健康中国15项行动,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广中医适宜惠民技术,推动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符合疫情防控条件下,适时恢复举办铁人三项世界杯赛、霍比帆船公开赛等国际体育赛事,打造国际休闲运动之都。推进城市书房等文化设施向乡村、向园区、向企业延伸,打造25个农村社区文化中心社会化运作示范点。整合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与融媒体中心互融互通,打造200个特色突出、引领性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强化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和服务保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打击走私工作。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工作。
(十)关口前移,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威海、法治威海。建好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各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巩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成果,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稳妥处置不良贷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补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短板,加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灭火专业队伍建设,新建储水设施178处,新建改造森林防火通道101公里。提升洪涝干旱、台风、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防御标准,建设韧性城市。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三年行动,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深度融合、一体运行,高危行业安全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八大攻坚行动,多领域、多环节抓好食品药品管理,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设平安海区,坚持“两条线”作战,强化渔船管控,提高海上安全水平。完善“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阶段任务。统筹发挥信访、调解、仲裁联动作用,提升社会矛盾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安靖。
五、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面对疫情影响,面对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不忘初心,强化政治担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威海落实落地。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牢记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提高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自由裁量权,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改进政策发布、解读、回应、落地、评估方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真抓实干,转变工作作风。持续开展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深入推进“三问三查三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解决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着力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大力提高文件会议活动质量成效,着力整治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为基层减负。坚持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再压减10%,公务接待、会议费再压减30%。
标本兼治,筑牢廉政防线。严格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将廉政建设落实到政府工作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查漏洞、补短板、建机制,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唯有实干才能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金文馨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5日在威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详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威海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1年1月24日至27日在威海召开。[详细]
威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月27日下午在威海国际会议中心胜利闭幕。[详细]
1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威海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威海国际会议中心闭幕。[详细]
1月26日下午,威海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详细]
1月25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