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是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刘艺明、何超、陈昕宇   2014-11-26 21:38:00   作者:刘艺明、何超、陈昕宇

  一批遗弃证书和木章疑是假冒的。广州日报记者张宇杰摄

  上周,本报报道有市民发现上千页多达20多份贷款相关资料被遗弃在垃圾桶内,其中包括多名市民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财产证明等详细个人信息。本报随之对小贷行业信息保密漏洞进行调查,发现多个环节存在管理漏洞,导致个人信息泄密(详见11月21日《广州日报·佛山新闻》AⅡ3版报道)。

  事实上,记者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泄密不仅出现在金融行业,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和便捷,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遭泄密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记者通过禅城、南海两个基层法院了解到,近两年来该院一共办理了7起有关个人信息泄密的案件,其中部分个人信息的泄密者,甚至是政府部门的“内鬼”。

  统筹 陈昕宇

  文广州日报记者刘艺明、何超、陈昕宇 通讯员邱小华、卢柱平

  泄密囧事一箩筐

  博彩

  下载一款APP后

  收到多条赌场信息

  家住禅城的陈先生,在世界杯期间下载了一款彩票竞彩手机APP,在填写个人资料的时候,输入了手机号、信用卡号码等个人信息。

  世界杯结束后,陈先生随之删除了该款手机APP。不过,近日陈先生却不定期地收到了多条关于“澳门博彩”的信息。“之前没有收过此类短信,是不是我们的手机号码注册这类网站后,对方就将我们的手机号码和个人信息都卖掉了?”陈先生怀疑。

  卖房

  一家中介填写资料后

  接到五六家中介电话

  “在一家房地产中介登记了手机号和房源信息,结果不出两周时间,接到了五六家不同中介打来的骚扰电话。”家住桂城的郭先生向记者反映,自己去年曾打算卖掉位于桂城的一套住房,原本只是打算在中介处先询问一下价格,却耐不住中介的劝说登记了相关的信息。

  不料,先后有五六家不同的中介、不同的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卖房。随后半年内,手机一到周末就会收到房产中介打来的骚扰电话,实在让人心烦。“我的资料只在一家中介处填写,也没委托其他中介卖房,为何附近的中介都知道了我的电话?”郭先生怀疑是房地产中介行业从业人员同行共享资料,导致他的资料泄密。

  受访

  街头问卷调查

  个人信息被共享

  上周,家住汾江南路的陈先生逛街到祖庙时被一名自称“××英语”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搭讪,攀谈后被要求填写调查问卷,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但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几乎每天都接到好几个陌生电话,都是来自不同的英语培训机构。”陈先生怀疑,电话号码就是被当时搭讪的工作人员获取后,与同行共享。

  网购

  快递包上留名

  收件人被骚扰

  最近双十一期间,吴小姐因为快递包的到来感到烦恼。她每次在取完物品后随手将快递包丢弃,“没想到没有涂掉包裹上的信息给骚扰电话钻了空子。”她表示,双十一之后,她收到多个介绍办理保险、贷款等业务的“骚扰”电话,吴小姐怀疑资料是因为没有划掉快递包上的个人信息流失的。

  谁在泄露个人信息?

  从广告公司到QQ群都会“泄密”

  据办案检察官透露,个人信息的泄露渠道是多样的。从到银行办理业务到买房、买车、交水电费,甚至在商场办一张会员卡,都有可能带来个人信息的外泄。

  渠道:广告公司

  方式:用QQ只出售海量个人信息

  李某良自2008年起就在专门发送垃圾广告短信业务的广告公司上班,其间囤起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同一时间,李某良在网上发布出售这些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

  为方便工作,李某良还申请了4个专门售卖个人信息的QQ号,将个人信息售卖广告挂在网页上,一条信息卖一两毛钱。公安将其抓获后,发现其电脑里有86个EXCEL文件存储个人信息。

  渠道:互联网QQ群

  方式:为推广业务通过QQ买车主信息

  覃某灿为了推广其公司广告业务,于2013年3月30日通过互联网的“××企业资料交换”QQ群,以200元的价格购买了1万多条佛山市车主资料,同年5月27日再次通过QQ群以50元购买了250条佛山市车主资料,其购买的车主资料包括车辆品牌、车牌号码、车主的姓名、联系电话和地址等信息。

  渠道:政府内部网

  方式:职务之便查询相关公民个人信息

  去年1月,佛山市民阿家想了解自己哥哥被追逃的情况,于是他联系到汪某雄,汪某雄则联系上了李某强。

  李某强曾是佛山市公安局民警,从2009年开始,李某强就多次接受汪某雄的委托,在公安内网查询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在逃人员信息和在押人员信息等。汪某雄卖给阿家的那条在逃人员信息就是由李某强提供的,当时李某强将信息拍照后以微信的方式发送到汪的手机上。

  渠道:房地产档案馆

  方式:单位内部电脑查询个人房产信息

  在汪某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中,警方经进一步侦查后发现,汪某雄和郑某伟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里,除了一般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外,还包括个人房产信息和个人信用报告。由此,警方发现了第三名向汪某雄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人——禅城区房地产档案馆工作人员吴某。

  吴某在供述中称,他为汪某雄提供了约20个公民个人房产信息,这些信息是从他单位的电脑内查询到的。

  信息泄露后可以干嘛?

  “私家侦探”查你底细

  两名男子共同经营佛山市火鹰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自2009年起,这两人在办理公司业务中为方便调查,通过QQ向中介机构或个人非法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共74289条,内容涉及户籍、GPS定位、个人信用报告等信息。

  同样,作为“私家侦探”非法获取信息的案件还发生在南海。2010年年初,苏某南在桂城成立“佛山市凤凰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帮助客户查询其他公民个人户籍、机动车登记等资料后从中牟利。

  无业游民用于替人追债

  去年1月14日,汪某雄被抓获,警方查获其随身携带的一部手机和一个U盘,通过技术鉴定,其手机内储存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达5000多条。

  汪某雄声称“无业”,据其之前供述,他非法获取这些公民信息,是为了帮别人追债。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牟利

  2012年7月下旬开始,张某在互联网上向他人非法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后,通过互联网向他人贩卖,从中获利6000多元。2013年8月7日,民警抓获张某,当场起获用于作案的笔记本电脑,电脑内的公民个人信息超100万条。

  买信息来用于电信诈骗

  泄露个人信息导致大量市民遭电话诈骗是最典型的。李某良向“2·29”特大诈骗团伙出售了2万多条个人信息,他个人得利不过4000元,却让众多受害人因此损失2000余万元。据杨某称,他们试过一天之内有多人上当受骗,最多一次可以骗到2万~3万元。

  如何应对信息泄露?

  1.网上填写信息须慎重

  使用个人电脑时应定期杀毒,保证没有病毒入侵窃取个人信息和密码;在使用公共网络上网,下线时要清理痕迹。特别是在网吧上网,可以使用隐私浏览或是无痕浏览。在网吧上网时,切记不要使用网银盾或任何网上支付工具,随意使用网上银行,很容易发生密码账号被盗窃的事情。

  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评论时,不要随意给出个人信息。在网上评论时,也不要将个人信息留在上面。

  2.实名车票不要随意丢

  票据都“藏”了很多个人信息,比如火车票就包含了姓名,二维码更蕴藏了更多的个人信息,一旦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扫描,火车票的票号、开车时间以及旅客的身份证号码将被泄露,不法分子就可能利用这些个人信息进行制作假证、电话诈骗等各种犯罪活动,因此,使用过的实名制火车票不要随意丢弃,如果确无其他用途,最好把火车票撕碎后丢弃,尤其是带有个人信息的部分。

  3.抹去快递收件单信息

  快递单号有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如果随意丢弃被有心人利用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要尽量保护好自己的快递单号,在丢弃前先抹掉个人信息。

  如果嫌弃快递单不方便撕去,可以用花露水进行喷涂,一般喷涂两次之后,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就会消失了。

  4.自动提款不必要回单

  虽然银行回单很小,功能简单,但上边有显示包括存款账号、户名、产品名、金额、余额等信息,即便是最普通的个人活期账户取款回单,信息种类也有十多项。不法分子在获得回单之后,很可能通过技术手段窃取您的密码,继而伪造银行卡,套取账户内钱款,因此,有的银行建议,如非必要,在自动提款机取钱时,可以不要回单,避免在销毁回单时不慎出问题,宁愿花多些时间查查余额。

  5.打印后邮箱要完全退出

  到复印店打印材料,不少人习惯从自己的U盘、内存卡将文件调出再打印。如果急需接收他人发送的文件,多数人还会选择在打印店登录聊天工具或邮箱调取。为了防止文件内容外泄,市民在公共场所打印时,从邮箱里将文件调出,一定要确保邮箱真正退出。

  相关新闻

  垃圾堆现30余“公章” “蓝翔”也躺枪

  继上周有市民在垃圾桶翻出19斤的贷款个人资料后,近日又有市民从塱沙路的一垃圾堆中翻出了30余个“公章”和上百张“证书”,涉及全国各类大专院校、政府部门、计生证章、毕业证书、离婚证等,其中“蓝翔技校”也躺枪。多家单位均表示没有遗失过公章。有市民怀疑这些为假章。

  经过记者清点,市民陈先生此次拾获的这批物品共有30多个“公章”,涉及全国各类大专院校、政府部门、计生证章等。此外,还有100多份“相关证书”,涵盖毕业证书、离婚证书、计生证书等。陈先生告诉记者,这批材料只是垃圾堆中的冰山一角,“我才找出了三分之一,其他都太脏了,没有找出来。”

  记者发现,这些“公章”为木制雕刻,仅有少数为胶制品,镌刻的字体端正,涉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多个大专院校,连“山东省蓝翔高级技工学校”也在其中;上百份的“证书”中,全是皮套或空白内页,没有任何个人信息。

  这些公章和证书是真的吗?对此,记者联系了山东省蓝翔技工学校办公室,该办公室一名老师否认该校遗失了公章。华南师范大学也给出了相同的回复。该校宣传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从未遗失过公章,且公章有专门的印章室统一管理,每次使用公章均需要申报和登记在册,使用起来十分谨慎。该负责人强调称,制造假公章属于违法行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昱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