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荣获“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2024-12-31 16:11:30 来源: 威海职业学院 作者:

  以匠育工,育匠为师。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产业、特色发展”,自2021年成立威海职业学院工匠学院以来,始终坚持以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培育新一代产业工人为宗旨,充分发挥劳模、技能大师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工匠学院建成培育高技能人才“摇篮”,打造工匠人才成长高地。

  2024年10月,学校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第一批省级工匠学院”。同年12月,山东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关于表扬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的通报》,威海职业学院被授予“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此项殊荣的背后是威海职业学院多年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在建设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力量,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技能培训服务体系

  近年来,学校加大实训基础条件投入与建设,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79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位数20880个。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5个,校企、校地合作建设14个技术研发中心,开办38个小微公司,构建起“产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优势、培训优势、师资优势、平台优势,学校坚持以实用技术为主、产学研结合,搭建27个科研平台,与企业进行应用型科研课题开发。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85个培训基地(平台)、谭建正齐鲁大师工作站等10余个工作室,以“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及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学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项目1500多项,培训规模达300余万人次,组织承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比武百余项,搭建起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的“立交桥”“加油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输出高技术技能卓越人才

  为优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建立了智能制造、焊接技术、视点广告等40余个工匠班。实施“小班特色化、全程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实现技术技能生成和工匠精神养成,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行技能兼备、适应行业发展及职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优秀毕业生孟庆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与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相融合,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学校探索实施了“产教共同体+产业学院+专业”一体化运行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牵头组建3个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16个产业学院,对接地方“专精特新”企业技能人才需求,采取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形式,共建140多个订单培养项目,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孟庆津、张旭阳、岳书豪,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王亚军等优秀代表,近五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3.2万余人。

  外引内培强化师资,赋能学生技能成长

  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团队

  学校大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245人,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首席技师5名,省技术能手8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2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4名,为赋能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

  同时,学校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聘请50余名校外劳模工匠担任校内兼职导师,邀请全国轻工大国工匠谷大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孟庆津、张旭阳等30余名劳模工匠来校与近万名师生面对面交流,引领青年师生走技能成长、技能报国之路。

  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产学研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专业教师为企业研制农作物防护网联接和自动压合设备

  产学研融合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学校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整合机械、电气专业(群)优势资源,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成立“智能制造共享工厂”“非标自动化设备研发”“电控系统集成”“海洋药物的研发”等科研团队,面向威海周边企业开展应用研究,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助力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威海职业学院将以获评省级工匠学院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贯彻落实产改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工匠学院资源优势,全力构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生态链,持续培养能够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威海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曲欣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