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家:西医约战中医号喜脉没意义 应相互包容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 2014-10-20 08:59:00
中医脉学专家齐向华正在给患者把脉。(资料片)
近日,“西医约战中医号喜脉”一事在网上不断发酵,有人出高额赏金向全国中医约战,也有中医应战铩羽而归。在18日召开的山东第二届“脉学大会”上,“约战号喜脉”一事引发热议。与会的中医专家认为,这种“约战”并无实际意义,中西医各具特色和优势,两者应当相互包容。
本报记者 李钢
古代脉诊验孕有一定准确率
近日,“@烧伤超人阿宝”发微博称,邀请中医脉诊妊娠与否,若准确率超80%,将提供奖金五万元并终生不称中医为伪科学。微博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网上类似挑战不断升级。
其实,中西医之争已有百年之久,但像这场“脉诊验孕”一样将争执摆上公共平台的并不多见。18日,山东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山东中医药大学脉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一开始,“约战脉诊验孕”就成为话题。
“在古代,脉诊验孕还是有一定准确率的。”当选为山东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齐向华表示,女性如果出现“滑脉”,即脉象圆滑如珠,并伴有停经、呕吐等症状,就有可能预示着怀孕。因为人在怀孕时,需要供给胎儿,滑脉便是气血充盛之象。
“但这不是绝对的,其他症状也会出现滑脉。”齐向华说,当体内的正气和邪气都盛,相互斗争剧烈时,如痰饮盛、热邪盛的人,也可能出现滑脉。
在齐向华等中医专家看来,“脉诊验孕”的挑战并没有意义,“中医、西医各具优势,两者应当相互包容而不是对立。”“我们应以包容心态看待这件事情。”出席会议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高毅呼吁,对脉学等中医理论的研究应科学严谨,既不能夸大其辞,也无需妄自菲薄。
“脉诊技术确实在流失”
“尽管这种挑战没有意义,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中医专家,脉诊技术确实在流失。”齐向华说。
“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齐向华分析,古代脉学理论更为注重脉象特征与疾病征象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而如何获知脉象特征的过程并未清楚解析。“古书里对脉象的描述多是文学化语言。”
“这些东西需要师徒间的口传身授。”齐向华说,但现在院校的中医教育让这种传承显得很困难,“脉诊是一项技术,需要经过长期教授、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还有专家认为,古代中医脉诊技术高,与古代缺少现代检验方式有关。“没其他办法,逼着医生必须精通脉诊。”高毅举例说,在国外的一些中医医生的脉诊水平反而更高,因为国外不允许中医借助现代西医手段。
号脉也能像西医一样“数据化”
脉诊式微,那在现代检查手段大发展的背景下,到底还应不应该传承发展呢?
“当然要发展。”齐向华说,相比其他检查方式,脉诊具有更加全面的特点。他举例说,做CT检查可能会发现人体某个部位长有肿瘤,但CT并不能检查出患者为什么会长,而中医的脉诊就可以诊断出病因。“中医大夫眼中并不是只有某个人的病,还有生了病的人。”
出席会议的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武继彪介绍,我省脉学研究队伍里,已经出现了不同研究方向的脉学名家流派。例如齐向华教授将传统28脉扩展为25对脉象要素,形成了“系统辩证脉学”。“但脉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习者‘心中明了,指下难明’仍然存在。”武继彪说。
“确实,脉诊存在标准模糊的问题。”齐向华举例说,“脉象中的长短,多少才叫长?没有明确标准。”因此,齐向华表示,脉学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这方面的客观化研究,“将来脉诊也可以像血常规等西医检查手段一样,实现数据化。”
http://sd.dzwww.com/sdnews/201410/t20141020_11203015.htm
责任编辑:张雪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