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田村村史馆初具形态 居民称留住记忆和乡愁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6-12-07 16:17:00   作者:

田村“村史馆”

田村“村史馆”  

  大众网威海12月7日讯 (通讯员 姜常荣 于晓玲 记者 王晓青) “这些老物件和老照片,看上去真是太亲切了,一下子就唤起了我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居民刘先生激动地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打造,在田和街道的精心指导下,田村“村史馆”的建设已初具形态,依托现代化场所、复原式场景、长廊化布局,建立起一处集收藏、展览、教育、学习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村级史实场馆。

  走进位于田村社区四楼的“村史馆”,仿佛步入了一段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时光在这里倒流,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定格在一桌、一椅、一盆、一碗上,场馆的每个角落,都凝结了时代和岁月的印记。

  “村史馆”按照威海旧日农村的院落布局而建。推开贴着红色春联的斑驳木门,迎面是写着一个大福字的灰砖照壁,典雅庄重,颇具气势。脚步轮换中,一步一景,旧时居民生活的画面如幻灯片般一一重现:大锅灶、风匣、咸菜缸,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这是农村烧柴做饭时的情景,古朴的老物件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胶东大炕上,铺着竹篾席子,四围的墙上糊着旧报纸,木格窗棂有光透过来,照在绣花撑子上,仿佛让人看到心灵手巧的威海姑娘,正用一针一线绣着未来。村史馆还特别开辟了地方,用来展示威海旧时农村的生产用具:小推车、篓子、耙子、木匠用的刨子、墨斗、凿子……在场馆的出口处,摆放着老式放映机,墙上挂着白色的大幕,两个木质大喇叭分列两边,尽管上面的蓝色油漆已经剥落,但鲜红的五角星依然清晰可见……

  “村史馆”的墙面也被充分利用,分门别类以政权组织、知名人物、文化教育、居民生活、民俗风情、传统经济为主题的图文介绍,尽现田村建村以来的发展脉络。而田村记忆、创业足迹、旧村改造照片墙,生动形象,珍藏了田村数代人的回忆,更显弥足可贵。

  在村居文化长廊的建设中,田和街道指导田村村委以前瞻性的视角、富有创意的想法,广泛征集老居民的意见,精心设计,通力协作,建设了此处“村史馆”。田村村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们住上了楼房,生活越过越好,昔日的小平房和老习俗渐渐被淡忘。如何将那些口耳相传的乡村记忆保留下来,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将田村自建村以来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让年轻人记得住乡愁,让游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们特别建了此处场馆。其意义就在于保留过去年代和生活的片断,给后人留一处思考和回看的场所,从而更加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大踏步迈向未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田村“村史馆”自开放以来,已经吸引了田村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的广泛青睐和高度赞赏,那些随着城市化而渐渐消失的老物件、老用品,无一不引起观展者的集体回忆,让他们心生感慨,唏嘘不已。

  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田村“村史馆”的建设,显然成为居民缅怀旧日生活、寄托乡音乡愁的最佳载体。当前,田和街道的黄家夼、大岚寺、李家夼、阮家寺、万家疃等村居都建设了自己的村史长廊,下一步,街道将把田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村居,为各村居提供借鉴和参考。而田村也将继续收集有关乡村生活的老用品、老物件,进一步丰富村史馆的内容,打造一处“村史馆”精品,让该处场馆为更多人留住“记忆和乡愁”。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