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旧居民楼进入“电梯时代
前不久,威海戚谷疃社区一栋20多年的老居民楼装上观光
-
5000个小手电助乳山除“膜
有一种东西很“闪亮”,实际上却“有毒”。它能给人们
-
金星要来威海啦!
7月7日、8日,金星携《金星脱口秀》和舞剧《海上探戈
你的高考我的青春!几代人的高考故事都在这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7-06-06 19:25:00
尽管人们不时吐槽应试教育,但每逢高考,人们总有许多回忆被勾起。2017年高考大幕开启,记忆的盒子又被打开,朋友圈里很多人晒出了深刻的高考回忆。高考,见证着社会变迁,也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们来听听不同年代的高考人生。
1979年考生于重威:高考使我变成了“非农业”
于重威 1979年参加高考
1977的冬季,尘封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打开。一时间,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们,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了各自的梦想走进考场。
1979年,威海市文登区17岁的体育生于重威参加了高考。于重威告诉大众网记者,那时候参加高考就意味着身份的转变,可以由农业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毕业之后就回家种地了;或者去当兵考军校,但是家人不同意我走这条路,所以为了让父母满意,更重要的是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就只有考大学。”于重威说。
于重威(倒数第二排左数第六)的大学毕业照
于重威当年的大学录取分数线是290分,作为体育生文化分达到150分就可以了。想到考上大学以后的日子,于重威难免有些兴奋。而且当时的于重威学习也非常好,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场,对于此次的高考他感觉自己已经是胜券在握了。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爱开玩笑。
于重威为第一排右一
“高考前的头一天晚上,我带着这种兴奋跟宿舍的哥们一起玩到了半夜,第二天早晨一早又骑着了几十里地的自行车到学习参加考试。结果到学校以后我就没劲了。”于重威略略有些遗憾地说道。最后,他文化课成绩非常好,但是体育成绩却以两分之差落榜了。
落榜后的于重威也并没有放弃,重新回到学校参加复读,1980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文登师范学校。毕业以后,于重威被分配到了文登十一中成了一名体育老师。
虽然实现了大学梦,但是于重威的梦想是到北京师范大学去读书,所以工作以后他依然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于重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北京师范大学去读函授,参加自学考试。最后,顺利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证。
于重威和国家乒乓球运动员郭跃
1986年,于重威调到了文登体校工作。他的身上,一直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拼劲,现在他已经是文登体校的高级教练了。2010年,还被评为了威海市先进工作者。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广大学子,于重威希望他们放好心态考前好好休息,拿出最棒的状态去考试。同时希望大家,不要有压力,要把高考当成人生中的一段旅途,去享受这段时光。
1988年考生王吉波:一百多人里只考上四五个 幸运有我
王吉波 1988年参加高考
文登区高村小学的副校长王吉波是1988年参加高考的,当时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录取,就读于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参加高考距今已29年,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王吉波来说也不例外。王吉波说,当时高考还是在每年的7月份进行。那会儿大家学习很用功,心思也比较单纯。“那时候录取率低,我所在的村有100多人参加高考,最后只考上了四五个。当时我在住校,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一点也不为过,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来复习。”王吉波说。
王吉波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大家能选择的路有很多,高考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重视。那会儿中专特别吃香,因为上了中专可以包分配,而且可以提前参加工作。相反,读高中升大学的录取率却很低,所以有不少成绩好的学生在读完初中之后就去上中专了。但即使在这样的氛围下,王吉波却始终只有一个信念:参加高考、上大学。
后排右二为王吉波
王吉波回忆道,当年高考的流程是先报志愿、再考试。他当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青岛一个学校的英语专业,第二志愿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临近公布成绩的时候,大家都返回学校看成绩。当时学校张贴一张红榜,看到自己的分数,488分,还算满意。”王吉波说。
现在工作中的王吉波
但是,当时知道成绩之后仍不确定自己是否被录取,只有等到通知书才证明自己考上了,没有通知书说明没考上,所以这段等待的时间比等成绩更难熬。当时,王吉波自己分析,虽然英语考了94分,满分是100分,在威海是名列前茅,但是总分488分,稍微有点低。“我当时觉得第一志愿肯定去不了了,第二志愿也不确定,回家之后等了一段时间没有等到通知书,就干脆去文登城区一所高中参加复读。”王吉波说,可是没过几天,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通知书便寄到村里了,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通知书送到我家里,我爸当天就去学校将我接回了家。
1998年考生郭华卫:一块高考用的橡皮擦保留至今
郭华卫 威海海大医院医务科主任 1998年参加高考
“为了纪念高考,当年参加考试时用的橡皮擦我一直放在办工桌上显眼的位置。转眼间,距离我高考已经过去了19年,这块橡皮擦也陪伴了我19年。”现任威海海大医院医务科主任的郭华卫是1998年参加高考,回忆起当年高考的情况,他感慨万千。
郭华卫高考使用的橡皮保留至今
郭华卫考取的是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对于当年的考试情形,他历历在目。他说:“我是1998年7月7日参加的高考,当天雷雨交加,天一直阴沉沉的,天不好很影响我的情绪,稍微影响了发挥。”
郭华卫当年就读于桥头威海四中也就是现在的威海三中。那时候学生宿舍是土坯房子,冬凉夏热,而高考他们被安排在威海一中考点旁边的宾馆里,粉刷的墙壁、崭新的床单、明亮的玻璃,从未住过宾馆的他很兴奋。
郭华卫说,相比于现在的父母送考、鞭炮礼花、全城瞩目,他们那个时候似乎没有太多人关注,大家都看得比较平淡。而且他一直属于心态比较好的人,对于高考没有太多的紧张也没有太多的兴奋,就按照普通的考试来对待。“当年没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按照老师说的,考试前买了一个好用的橡皮擦,我就专门去小卖部买了一个最好的带香气的橡皮擦,希望他能带给我好运,至今我仍保留着。”郭华卫说。
郭华卫回忆,当时只能通过电话查成绩,而且家里还没有电话,查成绩的当天,他去学校周围的小卖部花了5元才查到自己的成绩,在当时的郭华卫看来,那是一笔巨款。
倒数第二排右三为郭华卫
“当年的本科分数线是625分,我当年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总分只考了609分,很遗憾错过了自己喜欢的院校,只能选择专科学校。”回忆起高考成绩,郭华卫略有遗憾。
郭华卫说,当时,大家对填报专业都一抹黑,对很多专业不熟悉,又没有专业的指导,所以填报志愿时,周围同学大多数选择学医。“当时我们全班28人,14个人过了本科线,大多同学选择了医学专业。我也就稀里糊涂的填报了医学的相关院校。”郭华卫说。
2003年考生潘芳:高者“提前”一个月 题目难哭着出考场
潘芳 2003年参加高考
2003年的高考有些特殊,从那年起高考改为6月进行,但是当年恰逢“非典”,让这场考试显得与众不同。
“对我来说,真正恐怖的并不是非典,应该是经历第一次6月高考。”潘芳说。从改期消息确认的那一刻起,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好像被重新上了发条,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少了整整一个月,印好的卷子都做不完了,你们自己用功点。在这种高强紧张的氛围下,我们的生活剩下的就只有背书、做试卷、整理错题。
每天各科老师都轰炸式散发练习卷,感觉老师很神奇,总能搞到各种各样的不重复的试卷。而且感觉所有的过程都程序化了,就是下课做试卷、上课讲试卷、课后再整理错题,一直没有尽头地重复着。
说到特殊,就不能不提当年的“非典”,虽然威海没什么疫情,但是我们每天都要测体温,当时发了一个小本子,家长要每天在上面签字、写体温,家里好不容易托人买到了有限的一些板蓝根,只够一个人喝的,所以其他人都不喝,只有我自己喝。“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都幻想高考会不会延期,可是并没有实现,6月7日高考如期进行,考试时,我们都准备了口罩,进考场之前,还记得一个全副武装穿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逐一为我们测体温。”潘芳回忆道。
2003年高考的考题难度大也给潘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年高考的题目应该是最难的一次,尤其是数学及格就是好成绩。我记得当天考完数学以后,题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走出考场的时候,我有些沮丧,忍不住哭了,想着寒窗苦读这么长时间,未来就完了。”潘芳感叹。
还好潘芳最后考了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毕业之后也如愿进入到医院工作。“高考带给我的是机会,大学带给我的是成长,专业带给我的是本领。在医院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如今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会坚持走下去。”潘芳说。
2013年考生刘笑涵:今年7月即将迎来毕业季
刘笑涵 2013年参加高考
现在的刘笑涵是长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四的毕业生;四年前的她是威海四中艺术班的一名普通高考考生。“毕业前和高考前同样紧张,因为现在我们即将接受社会这个大考场的洗礼,但是现在更兴奋些,毕竟我也是参加过高考的人。”刘笑涵笑道。
和刘笑涵交流,记者感受到明显的轻松,但是却有更加自信和目标明确。刘笑涵的文化课成绩一般,但是从小有艺术天分,歌得很好,高二的时候,她和家人商量决定,从普通班转到艺术班,从事专门的艺术学习。“这真的是一条看似光鲜实则痛苦的路,谁经历谁知道。”刘笑涵笑着说。
刘笑涵说,我转到艺术班的时候,完全属于门外汉,所有的专业都要从头恶补。我要在一年的时间看完其他同学两年看过的电影,别人看电影是为了消遣,我看电影为了学习,看电影看到恶心;还要学习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知识。“那个时候真的是没有退路了,不可能再从艺术班转到普通班,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啃下了这块骨头,到最后我的文化课成绩和艺术课成绩都还不错。”刘笑涵说。
报考艺术类院校需要进行艺考和文化课考试两次考试,2013年正月初五,刘笑涵便一个人拖着背包和考试用品踏上了艺考之路。“当年的元宵节是在动车上度过的,看着外面放烟花,我一个人在车厢里抹眼泪,当年潍坊、淄博、济南等山东所有的考点我都一个人去过,现在想起来也是回忆满满,由衷地佩服当时的自己。”刘笑涵告诉记者,
最终,刘笑涵以465分的综合成绩考入长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入到大学后,除了主修专业她还辅修了法律专业,并参加了学校公益社团,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面对即将走出大学校园,她也不再彷徨,“择业范围不再单一,就业机会也很多,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刘笑涵轻松地告诉记者。(大众网记者 丛萍 丁艺 刘爽 所有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