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
□ 邓慧慧
“现在在威海找一块合适的植树场地太难了!”这两年,每到植树节,就会听到身边的活动组织者为寻找有足够种树空间的场地而发愁的声音。
确实,无论是走在城市里还是郊外的山间地头上,感觉威海的“含绿量”越来越足了。这些年,随着义务植树的深入开展和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植树造林场地难寻”成了必然,这才有了大家“有心没地”的“甜蜜烦恼”。
不过,场地减少并未减少市民群众植绿护绿的热情,因为植树节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一铲一苗”种下“春天的希望”。
去年,威海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群众就近前往植树点参加了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义务植树尽责活动,实现从“种树”到“养树”的全程参与。今年,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捐资助绿活动,为威海市义务植树捐资尽责项目进行网络捐款,按15元的标准折算完成1株植树任务,适龄公民捐款45元及以上即可获得义务植树尽责证书。
除了种树,侍弄花草、栽植绿篱、种植或者铺设草坪等方式都是在为生态威海、绿色威海奉献自己的力量。
植树场地的减少也并未阻碍绿化进程,反而推动威海从“面积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例如,威海市不仅通过普查行道树缺失、补植补造,填补城市绿化断点,还将目光投向山体修复、河道治理等生态薄弱区,实现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北海林场早年种植赤松成活率不高,后引入抗风抗旱的黑松并优化排涝设计,终成万亩生态屏障。这种“多方施策、科学选种”的理念,成为威海提升造林质量的关键。
从政府号召到全民行动,威海以义务植树为支点,探索出一条从“浅绿”到“深绿”的生态升级之路。
此外,威海还将植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文登区通过营造松柏、法桐、银杏等防护林,柿子、石榴、桃等经济林,楸树、速生榆等用材林以及建设苗圃等方式广泛开展造林绿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这种“生态+产业”的模式,让植绿不仅成为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重要举措,更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威海的绿色实践不止于植树造林,更在于将生态意识融入城市基因。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建成街心公园、社区绿地等“口袋绿洲”;推行“庭院绿化”“阳台花园”,鼓励市民以微小空间践行绿色理念。
生态建设不止于植树的规模数量,更在于质量提升与全民共治。当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当爱绿植绿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绿色便从城市的“底色”升华为文明的“本色”;当每一棵树都承载着科学规划与人文关怀,当每一片绿都浸润着社会参与与生活美学,“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愿景便不再遥远。
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