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王陆见
“奶奶,谢谢您!因为您的热心帮助,让我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因为您的热心帮助,让我离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实现梦想,回报社会,不辜负您的期望和关怀,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新春将至,祝奶奶新年快乐,愿您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新年伊始,省级劳动模范李玉坤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来自她资助的学生之一温龙(化名)亲笔写的感谢信。工整的字迹,干净的信纸,字里行间透着十分的用心,一字一句都看得出他对李玉坤奶奶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从1998年末至今,76岁的威海市文登区环境卫生管理处退休工人李玉坤先后资助了90多名遇困学生。无人理解、生活拮据,这些年李玉坤遇到了太多困难,但看着孩子们在她这里收获爱并且成长成才,李玉坤还是坚持了下来。
90余位遇困学生的“社会妈妈”
1986年,李玉坤的丈夫患上肝肾脾综合症,需要常年住院,“我一个人的工资不仅要承担丈夫的医药费,还有生活费以及两个女儿读书的费用,家里经常吃不上饭。”李玉坤说,“那时候总能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村里孙会计时不时地为我们送上一碗饭,家里门窗也是由爱心企业赞助安装。”
在困难时期受到好多好心人的帮助,条件稍好后,李玉坤也不忘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1998年长江洪水,李玉坤捐出了自己仅有的200元工资以及为小女儿结婚准备的新被;2003年“非典”北京血库告急,李玉坤带领两个女儿无偿献血并捐款1300元;2013年雅安地震,李玉坤捐款6000元;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玉坤捐款累计10400元;就连五万元养老金也被李玉坤全部拿出来捐赠......对她来说,有钱出钱,没钱也要出一份力。
这么多年,最让李玉坤遗憾的是没有能力供两个女儿完成学业,“我的两个女儿学习都很好,但读完初中就不得不辍学回家,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痛。”经历过女儿辍学的李玉坤,不愿意再看到其他孩子因为贫困放弃读书,2001年,李玉坤参加了“社会妈妈”公益活动。“孙夏(化名)是我资助的第一个学生,她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去世后便跟着奶奶生活,由于奶奶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难。”两个、三个、四个……从孙夏开始,20年间,李玉坤共资助遇困学生90余人。
省吃俭用 为了多挣点主动揽下最脏的活
进入人生的第76个年头,李玉坤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上下楼梯膝盖不敢弯曲,常年吃饭不规律,李玉坤还患上了胃病,“做环卫工时,我母亲为了挣得多一些主动接手最脏的步行街,那时她凌晨三点半就要开始工作,自己买三毛钱一斤的坏地瓜煮着吃。”李玉坤的大女儿心疼地说道,“我和妹妹每天晚上轮换着给她送一顿热饭,她吃一半第二天早上再吃另一半,就这样熬坏身体住了院,我们知道后既生气又心疼。”
“我没有存款,工资也一分不留全部捐给遇困学生。”李玉坤日常开销全靠捡废品,“捡来的废品一个月能卖几十元钱,支撑我一个月的吃穿足够了,有时还能剩下不少呢。”
提起这么多年的资助之路,李玉坤坦言: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我之前工作的单位在我退休后,仍愿意为我提供门卫的工作;门口袜店老板经常和我一起资助遇困学生;我的两位亲家时不时给我送个热乎饭;还有我的女儿女婿,经常为我搬送捐赠的物资。”
只要有能力 就会一直帮助他人
“我资助遇困学生不仅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更是希望他们可以专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李玉坤提起自己资助遇困学生的初衷时说道,“我年纪大了,钱花在我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帮助遇困学生完成学业,他们将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月新学了什么知识、哪些地方有进步、受到老师表扬……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那些年,受资助的学生们每个月都会给李玉坤寄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些信至今仍被李玉坤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起来。“工作之余我总会盼着收到学生们的来信,看到他们学习进步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李玉坤笑着说道。
李玉坤心里记挂着遇困学生,遇困学生也将李玉坤放在心上。王华(化名)是李玉坤曾经资助过的一名遇困学生,大学毕业后,王华成功考上军校研究生。“我现在是‘带资读书’,这是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您一定要收下。”王华领到工资后第一时间找到李玉坤表达感谢,并归还了学费。李玉坤推脱不过,将归还的学费以王华的名义再次捐赠给遇困学生。
康静(化名)考上了大连海事大学、王明(化名)考上了中国计量大学……让李玉坤欣喜的不止是孩子们取得的成绩,更是孩子们懂得感恩的一颗心,“毕业后康静、王明等人都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新的遇困学生。”
一辈子捐了多少钱,李玉坤没有统计过。但她表示,帮助遇困学生的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
(通讯员 郭彦成)
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