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血脉的红色文化——写在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开放五周年之际(上)

2020-09-03 11:30:3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洪玉珊 通讯员 孙轶琰 仝明明 陶朕朕

  今年5月份,从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传来喜讯,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这是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五年来,继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再一次获得国家级殊荣,也标志着乳山市国防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以来,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把全面提升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争创国家级和省级荣誉作为“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的主要目标,以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和历史思维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优化改造基地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五年前的8月15日,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巍巍马石山上,刚刚修建改造完成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乳山革命纪念馆面貌一新、庄严肃穆,见证了乳山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五年来,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坚持夯实基础,提档升级,以打造红色旅游经典、建设红色精致景区为目标,实施绿化美化光亮工程,栽植近2万株马尾松,高标准规范景区旅游标识,全面推动基地建设上档升级;探索创建数字展馆、语音导览,线上观看+线下参观,使红色教育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开辟现场体验教学线路,通过馆内“静态”讲解和现场“动态”体验,激励和引导大家学习勇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勤奋努力工作,建设美丽家园。

  五年来,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不断创新红色教育宣讲方式,广泛开展“六进”活动,到安徽、广州等省市展览推介,与30多家高校、国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红色教育合作关系,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宣传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我们缅怀英雄事迹,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从革命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忠诚的力量、奋进的力量,更好地守初心担使命,扬精神显担当,奋力谱写现代化幸福乳山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红色文化已融入马石山的血脉,融入乳山人民的血脉,并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弘扬。一幅幅展板、一件件实物,将历史的记忆镌刻成为永恒,讲述着革命精神,点燃了爱国热。这里,已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的主要阵地。

  以命相救 峥嵘岁月铸就丰碑

  马石山,是“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许世友、聂凤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身后是青翠欲滴的山峦,眼前是共和国上将迟浩田亲笔题写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9个大字。站在通往纪念馆的台阶上,庄严肃穆之情不禁跃然心头。

  1942年冬天,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胶东抗战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在马石山地区……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6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此时,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向烟青路以西行进,途中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枪声、炮声、冲杀声——在大型声光电景观前,现代化技术将当年马石山突围战的悲壮场景模拟还原,战士们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杀,“四闯围网”拯救身陷绝境的群众,自己却长眠在马石山上。

  同样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这些英雄群体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群众的突围战,成功掩护大批群众突围,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属性。

  军爱民,民拥军。展示柜里,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满怀报国热情的青壮年们踊跃报名参军,对侵略者的仇恨写满了脸庞。抗战时期,乳山成为名符其实的胶东抗战大后方,胶东公学、胶东育儿所、八路军兵工厂、北海银行制版印钞厂、新华制药厂、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都在境内孕育诞生、发展壮大。乳山人民对子弟兵超越血脉的深情大义,用热血哺育着革命,成为抗日战争史上人民群众拥军爱兵、以命相助的伟大传奇。

  全景展示 理清脉络深度保护

  马石山红色遗址、遗迹遍布,见证着胶东革命史的重要历史事件,蕴藏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载体,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为铭记这段历史,早在1971年,当地群众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筑起了烈士纪念堂。然而,那段红色历史已过去数十年,岁月沧桑、人事变幻,大量史实变得模糊难辨,许多知情人已经离世。

  在马石山烈士陵园的基础上,2013年8月以来,乳山市历时两年、投资五千万元对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修缮改陈,对烈士事迹展、纪念碑、英烈录、烈士陵等重新设计布置,采用现代化设计和科技手段陈列和展示历史及革命人物事迹,并规划了兵工厂、印钞厂等实景展,多角度地展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历史内涵……由此,拉开了红色文化建设大幕。

  红色文化建设,重在理清历史脉络。为更好还原那段历史,保护现存的珍贵史料和文物,乳山市组织人员先后走访全国10余个省市,行程数十万公里,参观其他地区纪念馆,走访有关人士,对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等进行征集、整理、充实,系统整理后布展面积由330余平方米增加到2900余平方米,包括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乳山革命纪念馆和宣传教育中心“两馆一中心”。

  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作为全国抗战英模部队代表,成为首个徒步方队的荣誉旗帜,飘扬在天安门前,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之后,第27集团军领导专程将这面旗帜送到基地陈列。

  2016年5月,乳山市在崖子镇田家村原胶东育儿所旧址修缮建成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展示胶东育儿所筹建发展历程、乳娘哺育乳儿的故事、乳儿感恩寻亲的故事、乳娘精神的传承等内容。在勾勒全貌、求证细节上,基地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何建设、展示红色文化?经过反复论证、调查,基地确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批推进红色遗址保护,打造文化教育新载体,塑造起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红色文化品牌。

  自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和胶东育儿所旧址修缮改陈后,几年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革命后代、党员干部、爱国人士,也有普通群众、学生。而今,这两处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闻名遐迩、催人奋进的开展红色教育的首选地,每年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均达10万人次以上。

  再现历史 打造解说“尖兵”团队

  马石山的革命史和乳娘事迹,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壮美史诗,在历史的烟火里发出闪耀的光芒。但是,如何把这段历史较为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需要在纪念馆与参观者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讲解员。

  基地建设之初,存在着讲解员现场经验少、水平高低不齐的实际。为此,基地分析形式,克服困难,寻短板找差距,明标准促提升,自我定位,对标加压,在讲解员队伍中形成“学技能、练基功、同切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专业培训。邀请党史部门专家学者围绕党史知识、乳山革命资源、胶东革命历史等方面,对讲解员进行红色革命历史知识方面的专题培训;邀请播音主持专业老师围绕发声用气、仪表姿态等方面,通过案例教学,为讲解员讲授专业的讲解技巧和技能方法。订购《演讲与口才》《文博》等18种杂志,供大家自学提供了参考借鉴。

  即时学习。打破线下学习的局限性,建立学习微信群“讲解伴你学”,讲解员每天线上互相分享学习知识、工作收获,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分享进步成长,形成一个互助型的学习社群,开阔讲解员的视野眼界,提升讲解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战。根据每周班次级别层次、任务数量,新老搭配,统筹安排每名讲解员承担至少2个以上教学点的教学任务,最大程度让每位讲解员通过多点实战教学锻炼,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升讲解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突发情况处置演练,引导讲解员冷静处理、有序组织、紧而不乱。通过磨练,各讲解员在实战中增长了才干,提升了专业素质,得到了参观团队的一致好评。

  参观对标。组织讲解员到西柏坡纪念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许世友胶东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观摩对标学习,深入查找自身不足和问题,交流讲解感悟体会,形成有借鉴性意义的考察经验,并全部应用于乳山市红色教育基地运营提升中。强化与周边兄弟城市沟通交流,邀请兄弟馆讲解员来乳山市参观指导,通过座谈和现场讨论,有效提升了讲解员的整体素质。

  规范提升。制定《讲解员管理规范》,从规章制定、规范要求、目标考核、应急预案四个方面,明确了十六项具体标准,侧重于平时考核、专项考核、重点工作考核,将任务分解到平时、分解到具体环节,减少纰漏,杜绝失误。实行星级评定,出台了《讲解员星级评定实施办法》,按照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工作表现和受众评价五个方面,由高到低设定星级五个层次,采取业务考核和民主测评的形式,半年初评,年底综合评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