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苏凯南
责任编辑:王陆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杨小禾 威海报道
7月7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威海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举办“健康献礼二十大 医心向党新征程”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威海市医疗服务惠民生、提升群众满意度有关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威海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662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38家,其中包括三级甲等7家、三级乙等3家、二级医疗机构28家。威海市每千人口床位数6.66张、每千人口执业或助理医师数3.5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80人,分别位列山东省第四位、第五位和第五位。
整合医疗资源,推进专科建设发展
加快推进集团化改革,整合医疗资源,威海市被确定为全国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持续开展“攀登计划”,全市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共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98个、市级及以上精品特色专科16个。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威海市被确定为“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省级试点市。创新社会办医疗机构管理,在山东省率先对非公立口腔及医疗美容机构实施“信用+量化分级”监管模式,威海市被确定为口腔、医疗美容机构量化分级管理省级试点。组织开展了暖心工程大走访活动,截至目前走访群众8万多名,发放宣传材料14万份,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400多项,全部得到解决。
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获得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支持;争创山东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1处,实现威海市区域医疗中心“零突破”;创新开展的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中医日间病房管理模式改革、中药集中配送改革、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等中医药改革经验做法作为山东省地方改革经验入选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威海市设有院前急救站41个,急救站覆盖密度居山东省前列,形成了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区市“30分钟急救圈”。不断升级120急救调度系统,有效提升院前急救资源利用率与服务实效性。加入半岛航空医疗救治联盟,逐步构建“陆海空”紧急救援网络。强化血源应急保障机制,多年来临床用血100%得到满足,千人口献血率16.3,位于山东省前列,连续八届16年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
落实便民惠民政策,有效推进民生工程
到今年年底,威海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置将达到210台。为威海市户籍孕产妇免费提供一系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包括产前血清学筛查、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检查、超声和羊水培养产前诊断等,为新生儿免费提供52种遗传代谢病筛查,阻断出生缺陷。优化老年人就医服务,年满60周岁以上人员享受优先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7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门诊普通挂号费等优惠政策。
下一步,威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聚焦群众需求,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强专科、抓人才、强队伍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市立医院临港院区、环翠区里口山医院建设。在全市培育2个以上达到省级水平的临床重点专科或精品特色专科,积极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加强市级重点专科规范化管理。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持续深化“六化”医院建设内涵,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突出示范引领,扎实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威海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项目建设,依托孙家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二级中医医院,推动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省市共建。实施中医药人才内培外引工程,年内引进5个省级以上中医药专家或团队,组建5个市级中医药专科专病联盟。持续推进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年内发放惠民礼包10万套,惠及群众10万人。
夯实基层基础,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全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20%以上的基层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年内5处三高中心、30处三高基地通过技术评估。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人才招聘引进力度,积极推动基层卫生人才政策落地落实。
关注重点人群,不断优化妇幼老龄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提高家庭育儿能力,全力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积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争创3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0%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初审编辑:苏凯南
责任编辑: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