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王陆见
办好民生事,敲开幸福门。今年以来,经开区始终以百姓为念,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优化教育环境、丰富文体生活、守护公共安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把群众的生活问题抓紧抓实抓好,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暖心服务 守护百姓“安居梦”
安居才能乐业。今年以来,经开区深入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加快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实现百姓安居梦。
为优化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2022年重点抓好全区5条道路景观提升及花化打造工程。目前,珠海路、阳光大道、海滨路-上海路环岛、海埠路花境更换设计方案已完成,正在推进立项手续办理。统一南路(“凤林路-江家寨”路段)乔灌木栽植完成95%,地被完成20%,游园土建部分完成65%,完成彩绘墙体抹面;统一南路(“华夏路-凤林路”路段)绿化整体完成90%,彩绘完成90%,多处节点正栽植花草,增添道路色彩。
为营造幸福活力满分城市,让转角拥抱小确幸成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新风尚,新建崇文园游园、锦绣游园、小城游园3处小游园,崇文游园和锦绣乐园两处口袋公园已完成设计方案,正在推进立项工作;小城游园整体完成95%,绿化及土建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塑胶铺设,预计6月完工。
2022年计划实施1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同步完成府安社区经济适用房70栋房屋改造,惠及群众6527户,提前三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目前,老旧小区给水、污水改造工程已开工。
继续落实“民生微实事”机制,目前,已收集民生微实事项目14个,正在进行项目筛选,并对3个已筛选的项目进行施工图设计。
2022年计划完成蒲湾、爱于渠崖2个社区改造回迁。目前,爱于渠崖社区已基本完工,计划6月底前分房交付使用。
补齐城区路网短板,整治提升“背街小巷”。概算投资2079万元,修复凤栖路、华夏路(青岛路—滨海大道)、长峰西一区、庆威园、金帆小区、森威小区、蓝山小镇、蒿泊西一区、福祉家园等10条城市道路、小区道路,总长度5312米。目前,道路改造已全部开工,正在进行道路污水管道施工,现已完成987米管道施工。
凝心聚力 守护群众“平安梦”
今年以来,经开区公安分局锚定创优、创安、创满“三个走在前”总遵循,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夯实维稳创安根基,深化治理服务举措,全力提高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面对系列安保维稳重任,全员停休,恪尽职守,圆满完成冬奥会、各级“两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在新一轮新冠疫情防控中,全员逆行而上,不畏险阻,吃住在岗位上,工作在最前线,共流调数据4万余条,随访人员14万人次,圆满完成全区15轮核酸检测安保任务,为全区疫情防控筑起铜墙铁壁。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主动亮剑,破获各类案件2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2人,追赃挽损355万元。深化诈骗犯罪“打防管控治宣”措施,借助平安经区新媒体、安立方等线上线下载体形成全覆盖宣传态势。严打经济领域犯罪,成功侦破一起公司员工职务侵占案,挽回企业全部经济损失103万元。
围绕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打造“阮警说”防范讲堂、韩乐坊警务工作站、一键报警联防圈等警务品牌,2800余名红袖标志愿警、35支316人内保外巡队伍积极参与矛盾化解、治安防范等警务工作。深化推动“一村一辅警”机制运行,46名农村辅警做实功见实效,助力农村治安警情大幅下降。
持续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广开方便之门,畅通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优先办理服务,推行预约、延时、上门等便民措施。加大对窗口民警的培训和检查力度,提升业务能力、办事效率、服务水平,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医疗惠民 托起群众“健康梦”
今年以来,经开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医保领域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建制度、优服务、抓改革,各项医保政策精准落地,惠民举措持续发力。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防治作用,为全区集中隔离点提供中药配送服务,有效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功能。一季度为3000余名集中隔离人员、一线防疫人员发放中药汤剂18038付,莲花清瘟胶囊20盒。
完成2022年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和信息录入工作。农村奖扶符合纳入条件10308人,特扶符合纳入条件375人。扎实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项目、产前筛查项目和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工作,制定全区适龄妇女“两癌”查体计划,对人员进行梳理排查,积极引导,确保应查尽查。积极组织开展免费婚-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通过大力宣传、社区动员等形式,一季度共参与检查98人,其中婚检62人,孕检36人。办理一孩生育登记65个、二孩生育登记36个、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6个。
为满足辖区内群众的核酸检测需要,设立了15个核酸采样点,极大方便了经开区群众,切实保障了经开区范围内核酸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精准供给 触手可得“文化梦”
今年以来,经开区以文化惠民服务为抓手,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触手可得”,着力打造更有高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的群众文化“新高地”。
结合经开区实际,2022年计划建设沟北公园绿地、华夏工业园街角公园、天东体育公园。
在去年为15个社区安装200件健身器材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提升健身设施普及率,预计在皇冠街道华晨小区、庆威花园小区、海晴居小区、明珠花园小区以及凤林街道蓝山小镇5个小区安装健身器材。
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戏曲进校园等活动10场。文化馆实行白天加晚间的免费开放(8:30—21:00)。周一至周五,为52支入驻队伍的1500多人,提供避寒暑的活动场地。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到2022年底,区内具备物理隔离改造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将全部向社会开放。
举办迎新春全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场;元旦期间举办35场文化活动;春节期间举办区级活动45场,镇街级别活动68场。筹备第二十二届全区广场(皇冠之夏)文艺晚会、庆“七一”书画展、建区30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演出展览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协同各镇街文艺队伍和各协会,组织50支文艺分队开展228场活动。
学有所教 同心共筑“教育梦”
今年以来,经开区聚焦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教育从促进公平到提升质量,从尊师重教到改革创新,一幅学有所教、亮点纷呈的教育画卷铺展开来。
依托《经开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0.6亿元,加快推进10所中小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新增学位1万余个,不断增强优质学位供给。投入2000多万元,采购多媒体设备450余套,更新师生电脑1000余台,同时完成教育网出口带宽扩充,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深入开展海淀区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深化区域“教学评一致性”2.0研究,在全省区域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两届全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奖率62%,参评威海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入选率近100%,省级教研课题立项率近100%。探索幼小双向衔接“四条路径”,成立6个幼小衔接研究共同体,初步实现四条路径并行、典型带动全面的良好局面。
2022年公开招聘教师72人,其中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急需短缺人才)16人,部、省属公费师范毕业生11人。安排领导干部、教师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扩大教师交流轮岗的覆盖范围。以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课程团队“四名工程”为总抓手,实施青年教师“1310成长工程”,构建教师梯次发展体系。
积极推进家委会建设,以入校助教、与学生共餐等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搭建家校沟通纽带和桥梁。积极搭建多样化家长课程资源,开通“爱的家园”抖音视频号,以短视频形式,拓宽家长学习渠道。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通过举办专题沙龙、集中读书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打造家校社多元协同育人基地,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织就保障网 点亮“幸福梦”
经开区从质量提升出发,到群众需求落脚,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质量,在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4月,威海市民政局印制下发了一批社会救助“码上通”二维码。经开区顺势将二维码宣传卡在全区推行,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码上知”,社会救助事项“码上办”,便民利民又暖心。
打造基本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扶弱济困助残体系。3月底完成九类困难群体的提标保障工作,为567名困难群众补发救助资金14.3万元。区慈善总会根据群众需求和工作实际,调整2021年度慈善大病救助方案,4月份共为全区78名困难大病患者发放救助金25万元。5月“助残日”期间,对全区236户低保及分散特困供养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慰问,送去约9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走访慰问崮山、泊于镇16户困难残疾人家庭,送去价值6000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
将医保政策帮扶对象调整为低收入人口和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返贫致贫人口两类,对帮扶对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继续实行政府资助参保的政策。自2022年5月1日起,将资助参保对象调整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根据帮扶对象的帮扶身份,由医疗救助资金进行分类资助。2022年度的参保资助政策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执行。帮扶对象享受的医保待遇不设待遇等待期。免除帮扶对象在省域内异地就医的个人首先自付比例。居民大病保险倾斜政策的保障对象调整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
深入推进“23451”系统集成式医保经办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医保服务向农村下沉,建立医保基层服务工作队制度,为帮扶对象提供主动服务。创新“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综合保障服务,优化慢性病延伸管理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