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技术——血管内超声(IVUS)助力冠脉精准介入再上新高

2024-08-02 09:55:30 来源: 威海卫人民医院 作者: 丛溦

  近日,威海卫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为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了支架植入术,开启了冠脉介入精准治疗的新征程。

图片

  83岁的卢爷爷,时常感觉胸闷、胸痛,这样的情况持续了10余年,近几个月来,他感觉症状似乎变得频繁、严重了起来,稍走两步或者吃两口饭都会诱发心绞痛的症状,自行服用了几种药物,也未能改善症状,到威海卫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广泛前壁心肌缺血,心脏彩超提示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入院后心内二科副主任李云峰、主管医生邹岩明综合评估各项指标,考虑存在严重冠脉狭窄病变,决定为卢爷爷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主干至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病变。

图片

图片术前病变处血管内超声

  左主干病变,是所有冠心病中最凶险的病变,也常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生命禁区”。左主干的供血占左心室的70%-90%,因此左主干狭窄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能引起严重的左室供血不足,常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左主干支架植入手术难度系数及风险系数极高,对于介入医生来说,处理左主干狭窄的病例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因卢爷爷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且病情易变,为更精准判断冠脉血管内病变、指导介入治疗,心内二科团队决定采用IVUS技术进行深入评估。它可在造影术的基础上,对冠状动脉腔内实施进一步检查。

  IVUS作为一种先进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技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探头,实时显示血管的截面图像,除了可显示管腔形态外,还能够以极高的分辨率展示血管壁的细节:如血管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的大小和程度,识别冠脉造影不能发现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尤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IVUS可对其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基于这些信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冠脉植入支架的尺寸、类型,以及确定最佳植入位置,大大降低手术风险。相比冠脉造影,IVUS技术能够更加精确评估左主干病变、指导支架植入及术后优化,改善患者预后,尤其对复杂且风险程度高的左主干介入更迫切需要高精准度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从而保障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IVUS的引导下,手术团队精准确认了卢爷爷冠状动脉病变的钙化严重程度,随后,采用切割球囊技术对钙化斑块进行有效预处理,增强病变部位的可扩张性,降低血管损伤。在支架植入后,再次使用IVUS进行探查,结果显示支架膨胀完全,完美贴合血管壁,病变区域得到全面覆盖。术后,卢大叔恢复良好,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终于可以出门遛弯儿,敞开吃饭了!”卢爷爷开心地说。

图片

图片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内超声

  心血管内科目前能够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临时起搏器置入术、IABP置入术、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量术、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术以及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等。近年来,经过心血管内科和导管室介入团队的努力,挽救了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IVUS技术的应用,对于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等复杂冠脉病变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将进一步提升医院在心血管疾病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方面的水平,为冠心病患者带来良好预后,心血管内科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用优质、安全的诊疗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