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乳山滨海新区“加减”并行 打造宜居城市新名片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7-07-07 15:06:00   作者:

  大众网威海7月7日讯 (记者 王晓青) 近年来,乳山市滨海新区持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把“民之所想”落实为“民之所需”。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减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拆除违规建筑、铺设管道,民生工程投入持续加大

  “我和老伴从海边散步回来都要经过这条路,现在好了,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门就方便多了。”家住洞庭湖路附近小区的王阿姨这样说道。昔日银滩的有些街道没有照明设施,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

  滨海新区把“民之所想”落实为“民之所需”,将“亮化”工程纳入到惠民工程之中,做好民生工程的加法,将居民需要的变为即将实现的,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及便民利民实事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据了解,2016年滨海新区已经完成了总投资3.88亿元的城市道路、绿化亮化、景观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及便民利民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实施雁荡山路、商业街中段等15项道路建设工程;实施玄武湖路、洪泽湖路等15条道路亮化工程,安装路灯671套、变压器5台。

  今年滨海新区还在继续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公程,完善基础配套,打造宜居宜业银滩。湖畔人家小区南—银桥街、206省道以北等路段将安装配套雨水及照明设备,西湖路、蒙山路、台湾东路等路段的路面硬化工程已于3月开工建设;渤海路、商业街东段、湘江路等15条道路也将安装路灯669支,变压器4台。通过这些惠民工程,滨海新区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承载力,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新环境,美化城市名片。

  近年来,滨海新区根据区内实际情况,以居民诉求为导向,“找短板、补短板、强短板”,牢牢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减并行,一方面集中力量办理惠及民生的大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还原城市本来的面貌。不断提高银滩承载力,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今年以来,针对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生活需要,滨海新区开展了社会综合管理服务优化提升年活动,持续加大民生设施建设力度。2017年滨海新区新增投资17.6亿元用于道路桥涵、绿化亮化、环保提升等四大类基础配套,实施了环行公交、居民分户供热等生活保障工程,开展了海岸带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违建整治、浒苔清理等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整体生活环境,全面升级了城市品位形象。

  生态减负,还城市原貌

  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城市配套的不断完善,更要考虑生态压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那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失去了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海新区作为因旅游而兴起的后发型城区,不可避免要实行追赶型战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必须要确立发展目标,坚持加减并行的原则,切不可盲目跟风。

  生活污水有“家”可归。在滨海新区银滩地区污水管网项目现场,挖掘机正在开挖沟渠,工人则在挖好的沟渠中铺设、焊接污水管道,目前污水管道铺设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滨海新区雨污分流工程自3月15日开工,工程的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已在5月底顺利完工。

  近年来随着银滩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完善地下管网建设、增加污水收集量,成为改善银滩人居、生态环境亟需解决的问题。滨海新区从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完成污水管道铺设97公里。2016年,乳山市又按照PPT模式完成了银滩给排水项目包招标工作,在滨海新区计划新增污水管网92公里,整个污水管网建成后,整个银滩地区生活污水将由此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极大改善银滩地区的生活环境。

  滨海新区通过不断加强辖区内污水管网的工程建设,解决小区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生态修复与发展并重。除了加快构建城市污水管网来减轻生态压力,2017年滨海新区将重点推进潮汐湖环湖路景观工程建设和银滩地区海岸带修复工程。潮汐湖项目既是一项生态恢复工程,整治沿湖环境,恢复潮汐湖原有生态风貌;同时也定位为旅游项目,引进旅游资源,配备湖上游乐项目。通过潮汐湖环湖路景观建设,一方面增加了旅游配套,丰富了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治理河道,减轻了生态压力。同时积极进行海岸带的修复和规划工作,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整治效果,在违建拆除后,滨海新区将投资1.9亿建成50万平方米的绿地,并同时修建漫步道、多处广场,进行沙滩养护工作,还原银滩自然海岸带秀丽风光。

  从银滩地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滨海新区一直加减并用,行走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路上。一方面活用加法,增加民生工程,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善用减法,减轻环境压力,兼用保护原则,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既要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配套不断完善,也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确保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