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郑云歌
海报新闻记者 宋振铭 威海报道
每到初夏时节,在昆嵛山脚下的山林里,红润的樱桃逐渐挂满树梢,一年一度的樱桃文化节也随之拉开帷幕。
从坐着公交去城里卖樱桃,到如今坐在家门口就有销路,这些年,界石镇六度寺村的种植户王明辉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他的小樱桃还“C位出道”,拿到了这届小樱桃挑战赛的冠军,慕名而来的人更多了。
樱桃红了,百姓笑了。这便是文登区乡村经济振兴的生动缩影。
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从封闭山村到开放景区,从单一生产到文明共建,近年来,文登区不断开拓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产业
“我们六度寺村位于昆嵛山侧,阳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形成了相对适宜的独特气候。再加上昆嵛山独特的水质条件,所以种出来的樱桃熟得早、果肉实、味道甜。”六度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战平告诉记者,他们村从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樱桃种植。那时候交通不算便利,也没有网络渠道,种植户只能每天摘下几筐坐公交车去城里卖。
但现在不同了,得益于“昆嵛山樱桃节”的品牌效应,当地的樱桃已经逐渐具备了品牌效果。整个界石镇构建起“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限,通过品牌化运营实现价值跃升。在销售端,当地政府联合顺丰等快递公司,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解决了樱桃“运输难”的问题。
“现在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有专门的收购商上门来采购,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樱桃卖出去。”王明辉表示,他的种植园大概有七亩左右,每年靠种植樱桃带来的收入将近5万元。
无独有偶,这种从传统种植到产业发展的情况在文登区其他乡村也频繁上演。在南海新区的景翔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者通过设备升级和规模化运营起1500亩苹果园,整个园区的苹果产量将达到600万斤;在文登继振西洋参产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负责人蒋胜带领团队研发五大类30余款产品,改变了参农受困于初级加工利润微薄的情况……这种从“提篮小卖”到“产业发展”的转变,正是乡村产业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一跃。
从自然体验到红色人文
“像樱桃节这种节点,有效串联起了本村的文旅资源,每年樱桃节都是村民忙碌而欢喜的节日。”王战平表示,村里的种植户几乎家家都有采摘服务。“我们和本地及外地的旅行社、旅游类网站合作,能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也是在传统的种植产业基础上,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昆嵛山不仅是樱桃生长的沃土,更是文旅融合的天然舞台。从晒字村传说中秦始皇赐名的“龙石晒字”典故,到始建于隋开皇三年的六度寺遗址,为这座仙山福地注入了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重量。而在如今,伴随着乡村文旅的兴起,这里又有了全新的红色文旅体验。
在界石镇梧桐庵村,当地将自然生态、历史文脉与现代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独特的山水格局,将20余处特色景观嵌入自然环境之中。深入挖掘了本地的红色历史,如昆嵛山游击队的英勇事迹,还改造了60年代的石头兵营,建立了昆嵛山红军纪念馆。种种举措既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粗犷质感,又赋予其新的文化教育功能。
从东崔家口村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纪念馆,到慈口观村的红色记忆展馆,各个村镇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行体验。红色研学、民俗体验、观光采摘等成为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游的新抓手,文登区的乡村文旅正迈向更高维度的进化。
文明乡风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滋养
5日23日,中国文明网发布《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榜上有名,成为继小观镇东浪暖村、葛家镇葛家村、泽库镇尹家村之后文登区的第四个全国文明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慈口观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引领,系统挖掘红色文化、温泉文化等特色资源,建成乡村记忆馆、非遗工坊等文化载体,打造“慈口观文化IP”。开设“板凳课”“庭院课”“田间课”,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温泉民宿、农耕体验等文旅业态,培育出“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等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发展格局,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乡风文明建设还体现在人才回流与技能提升上。通过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文登区吸引优质人才扎根乡村,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凝聚各方力量,规划建设了26个样板片区。成立了党建共富联盟,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
从王明辉竹篮里红宝石般的樱桃,到乡村文旅的壮阔画卷,这片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鲜活样本。文登区的乡村探索不仅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更构建起“产业筑基、文化铸魂、人才赋能”的乡村振兴生态体系。
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