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威海威达机械“智”取世界冠军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8-12-13 14:56:00   作者:

  大众网威海12月12日讯 (记者 丁艺 通讯员 王久成) 机器轰鸣中,机械臂在履带牵引下抓取零部件、自动进行组装,在威达机械总部的自动化装配智能生产线5车间,智能生产线让生产车间犹如一部精良的机器,各“零部件”严丝合缝、高效运转。

  放眼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整整齐齐摆放的物料,科学合理的操作区间,有机相连的各道工序……从这里走出去的产品,供应商名单上皆是史丹利百得、博世、喜利得、TTI、牧田、日立、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

  今年39岁的车间主任高永生谈起项目时立刻神采飞扬:“智能生产线产品质量稳定、精度高,综合效益提高六倍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实现组装生产线的自动化……”高永生微微一笑:“威达的智造创新之路,我们第5车间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然而,1999年10月,高永生第一次走进第5车间时,他还是一个打工少年,懵懵懂懂,不知道未来何处。据介绍,威达集团前身是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1987年才引进钻夹头生产设备。涉足钻夹头生产行业,让这家濒临倒闭的小厂看到了一点“光亮”。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高档钻夹头市场一直被世界知名老牌制造商垄断。

  “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一分钱都没有,杨桂模董事长就把他个人的存折拿出来,就100多块钱。”高永生听老员工讲述早期威达创业维艰的故事。已是威达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部高级工程师的王绪建依然记得,2001年1月初,威达争取到世界第二大电动工具制造商TTI公司的大订单,但客户的要求也让威达人心里没底,因为客户要求的夹头夹紧力标准已超出当时的国际标准。如果达不到要求,要么降价让步接收,要么放弃。

  面对困难,威达人选择迎难上,用科技创新寻求答案。

  王绪建记得,当年在董事长杨桂模带领下,技术、生产、质保等部门协同攻关,骨干人员全部驻厂,昼夜不息突破夹紧力不足的瓶颈,终于在2001年7月成功开发研制了复合型表面硬化处理新工艺,能明显提高钻夹头的机械性能、合格率与耐磨性能等,解决了钻夹头产品夹紧力不足问题,使公司钻夹头产品一跃升级。

  科技创新之路绝非一蹴而就,是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在无数夜挥汗如雨里,在一次次拆卸、安装,反复调试中“磨”出来的。钻分裂孔改造项目,把3个人的活儿压缩到1.5个人;夹爪铣丝磨梳刀改为自动磨项目,原来手工复磨一把刀最高8次,改造后9次;钻体大数控工装改进,改造前机床加工1件钻体43秒,现在36秒……一秒一秒地省,一点一点地改。

  2010年12月,威达成功收购上海拜骋电器有限公司。三年后又成功并购国内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厂”之一的济南一机,进军中高档数控机床制造领域。2016年3月,再次收购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公司苏州德迈科电气有限公司。

  至此,一个完整的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自动化三大系统互补的产业链发展闭环正式形成,威达的科技创新之路迈出了最坚实厚重的一步。

  连续18年稳居钻夹头产销“世界冠军”的威达没有停下创新发展的脚步。2015年,公司主导研发出全球首条钻夹头生产智能化生产线。而今,威达已建成21条自动化机加工生产线、2条自动化组装生产线,赢得了国内外、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威达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精密夹具类产品生产基地、国家重点数控机床产品产业化基地、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将加速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为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上增光添彩。”眺望未来,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燕这样说。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