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审转型试点看威海——用心中“术”量好手中“数”

2022-09-17 12:0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江明霖 威海报道

  近日,鲸园文体公园建设工程进入到结算审计阶段,威海市审计局审计组到现场复核结算工程量。公园里花多、树多、造型多,按照传统的审计方法,几个人需要一棵棵树数过去,大尺小尺量过去。审计人员抱着图纸,拉尺测量甬路、绿植和铺装,很快发现越是优美流畅的造型,面积数量越是难量。

  “这些草皮绿植、地砖塑胶都是异形,造型不一、还零零散散的,要保证精度控制误差,量一块就得半天,这得量到什么时候?”审计人员陷入了沉思。

  审计组召集临时会议,讨论怎么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审计组成员各抒己见,不单是为了这一个项目,也要为了日后的类似项目探索新路、提供经验。“科技在不断进步,咱们审计也要与时俱进,既然老方法不合适,那就试试新技术新方法,用科技弥补人力。”

  说干就干,审计组首先使用的是GPS技术。GPS技术发展时间长,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可以有效获取点位的高程坐标。审计人员利用GPS技术,进行打点测绘,结合施工前高程可以准确测计算土石方工程量,同时依靠对绿化带、路面、硬化铺装边界的打点数据,在CAD平台上绘制地形图,计算平面面积。但是在复杂异形面积计量上,GPS的精度受打点数量限制,只能靠多打点来控制误差。

  难题又来了。造型廊架离地3米多,外形像云朵简笔画的卷边一样,这要怎么量?飞?

  “人不会飞,无人机会!”审计组这次尝试的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相比于GPS测量需要人工打点采集数据,无人机显然更便捷,在仪器上选定采集范围、设定路径,无人机开始起飞,按设定路径自动巡航拍摄,2个小时即完成了数据采集,最后利用平台软件处理采集数据,生成三维模型,即可进行图上作业,直接测量相关工程量。

  审计组利用三维模型数据复核,很快发现,倾斜摄影生成的模型无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据采集在林木密集可能遮蔽视线的地方有所限制,会导致该树木的胸径地径误差较大;同时室内部分因无人机无法进入,还需要再去现场核实。审计组成员精益求精,想着能不能更进一步?

  激光雷达扫描技术进入了审计组的视野。移动背包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顾名思义设备集合在一个背包上,结合GNSS、激光雷达和SLAM算法,可以实现室内室外一体化测量,无论是否具有GNSS信号都可实现精准测量。审计人员背起背包沿着主路行进,对周边进行360度扫描,20分钟即完成了对该项目的扫描,获取了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平台处理后生成可视化模型。点、线、面乃至体积,扫描范围内的物体工程量均可提取计算。

  这种背包式系统不受信号、地形限制,方便快捷,显然对于地下车库工程、管廊工程以及地形复杂林木茂密的项目都有一定适用性,但相关设备造价高昂,推广普及具有一定难度。这种技术是否还有其他缺陷、是否存在其他更好更实用的技术方法,仍需在接下来的审计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审计组的尝试,加深了对各种新技术的了解掌握,对技术的优劣势、应用场景、数据精确度,乃至人力物力成本,都有了更深认识,为下一步的技术应用提供了经验与数据,是尝试投资审计转型一个重要例子。

  近年来,威海市审计局大力推进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转变,在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无人机等工程建设新技术与审计实践相融合,运用BIM技术有效提升大型公共建筑审计效率和精准度,复杂工程计量不准确问题得到破解,实现了项目建设全要素全寿命周期审计。无人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日趋丰富,有效解决土石方工程审计效率低等问题。2020年、2021年两年大数据攻关成果经验在省厅做典型交流,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威海经验。

  坚持走科技强审的路,深化新技术应用,注重发挥现代科技对审计工作的赋能与支撑作用,推动审计工作从单纯人力经验驱动型向全面智慧科技驱动型的转型。

初审编辑:宫正

责任编辑:王陆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