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这个博物馆超“丝滑”

2023-11-03 10:51:00 来源: 最威海是环翠 作者: 杨栋博

  中国丝绸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纽带,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也因它而诞生。

  威海自古就是北方的重要口岸,更是留有古代海上丝路的许多印记。传承丝绸文化,在环翠区就有这样一家丝绸文化馆——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入口处便是与蚕有关的化石。向里走去,丝绸的起源、发展、用途,象形器具,桑蚕与柞蚕区别,梭子的演变等内容一一展现在眼前,微型织锦龙袍及凤袍、丝绸腰带、丝制书籍等丝绸产品,蚕的用途、副产品……灿烂的丝绸文化在眼前徐徐展开。

  博物馆覆盖了从养蚕、纩丝、织绸及各种衍生产品,全景式、全过程、实物化展示威海丝绸文化和丝绸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历史沿革与变迁,以及威海作为“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的重要贡献。

  看着眼前的纯木制脚踏纩丝车,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毕旭东有感而发,一台纺车、一把梭子、一台老木机、一把马莲刷,这几样看似寻常的器物,便可以织造出一件件充满艺术气息且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这就是蚕丝织造技艺,也被称为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

  “中国柞蚕源山东,山东柞蚕在胶东。”威海拥有天然的柞树山峦,柞蚕文化历史悠久。21世纪初,由于受到国外丝绸市场影响及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冲击,古法纩丝车几乎中断失传,威海这一古老的民间古法纩丝技艺濒临绝迹。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博物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历时三年多到民间抢救性保护、保留、复原了古代胶东威海地区的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

  “古法纩丝工艺讲究,借助脚踏纩丝车才得以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这门技术虽然效率不高,但它对蚕茧的要求不那么苛刻,可以纩不同品种和不同级别的蚕茧,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毕旭东介绍。胶东民间山蚕茧古法纩丝技艺是以山蚕茧为原料,采用草木灰浓汁做解舒助剂,使用脚踏纩丝车进行缫丝的传统纩丝技艺。纩出来的丝俗称灰丝,耐酸碱、耐高温,质地柔软,韧性好。该项目于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被列入环翠区、威海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秉承推陈出新、精益求精的理念,毕旭东和裕红祥工作人员还利用丝绸为载体,开发了极具创意和个性化的地方性文化产品,其中“山蚕锦画”精致高雅,环翠楼、刘公岛、幸福门,这些威海地标性建筑通过特殊工艺在丝绸上呈现,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和极高的收藏价值,成为馈赠亲朋的首选礼品。

  为充分发挥丝绸博物馆的技艺文化辐射效应,毕旭东充分利用威海传统柞山峦,使得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持续发展,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威海山区属于风化岩石地貌,易生长柞树,威海地区有可利用的柞山峦资源63万余亩,以此挖掘、弘扬、恢复威海传统的柞蚕业并利用好古老的柞山峦资源,既是传承又是富民,更是乡村振兴的好素材。蚕农可在50多天时间完成养蚕,经济效益还是很可观的。”毕旭东说。在丝绸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道路上,裕红祥不断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非遗人才,创新丝绸技艺,将原本作为服饰使用的丝绸开发创新出文旅产品和文创产品,形成集文创、产业、旅游等元素于一体的产业链,有效推动了本土传统技艺及优秀民间文化传承,走出了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日前,威海裕红祥丝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又上榜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毕旭东说,裕红祥将继续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威海城市名片,让威海美名在方寸之间传至万里之外。

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郑云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