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环翠:全力推进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编辑:   2019-12-16 20:17:03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威海12月16日讯 (记者 于霄雁)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百姓心间,让文明新风常驻环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威海市环翠区启动实施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3299fca2de201f4de6394780057cf9f4.jpg


  环翠区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乡村振兴、精致城市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口素质高、城市功能全、志愿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于“探新路,做样板,为中心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高质量高标准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心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环翠样板”。

聚焦中心城区,构建三级体系

在鲸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一楼开放式宣讲大厅里,百姓宣讲和各类培训常办常新,居民书房成了“书虫”新的聚集地;二楼文明实践活动室里人气爆棚,猜灯谜、做手工、参观老物件等各类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散发;三楼社区文体中心里,乒乓球室、台球室、舞蹈室里每天人流不断……鲸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成后,居民们纷纷感慨文体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环翠区聚焦中心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印发了《威海市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级文明实践工作由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统筹协调、专人负责实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列入2019年度区级为民实事工程,按照试点先行、全面覆盖的原则,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站所三级服务阵地建设。
  在推进过程中,环翠区注重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中心、融媒体中心、行政服务中心、12349居家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等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文化艺术、科学普及、教育服务、社会公益、法律普及、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八大平台”,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活动供给不足、供需错位、空置浪费等问题。
  环翠区制定了《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评价细则》,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每周调度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进度,每月组织检查验收,当月兑现奖补资金。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与文明单位创建、精神文明考核挂钩,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监督巡察,推动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真落地、见实效。

聚焦志愿服务,提升服务能力

从一条无人知晓、污水横流的居民小巷,到如今处处展现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的品牌力量,北门外社区一条名为“雷锋巷”的小巷,成为诠释环翠区志愿服务风采的新名词。
  社区商户代表郝忠堂,20余年如一日坚持免费义剪,无声关爱辖区困难老人;卖烤地瓜的夫妇王宝成、王秀兰长年热心社区公益、助老爱老,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优秀代表;义务巡逻员戚玉琴,每晚到商业区巡逻,保障商户财产安全,风雨无阻;优秀居民韩明连退休不退岗,义务担起社区工作宣传员,为商户和居民服务……“雷锋巷”里,30多家商铺、284户居民及4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他们是公益精神的领先践行者,用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温暖感动着每一个人。
  环翠区坚持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样板活动。环翠区依托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成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直属服务队、镇街服务队和村居服务分队,统一队旗、统一服装、统一标识,每月发布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环翠区采取横向拓展、纵向深挖的方式,壮大专业志愿队伍规模,深入开展文体娱乐、培训教育、便民服务、公益慈善、矛盾调解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锻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高素质队伍,围绕健康卫士、邻里守望、环保行动、文化公益、阳光助残、牵手成长、文明交通、情暖夕阳8大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万多场次,服务时长达到24万小时。
  环翠区将8月22日(“齐鲁时代楷模”优秀志愿者殷树山去世的日子)定为“环翠区志愿服务日”,制定实施了《环翠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办法》《环翠区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环翠区志愿者回馈奖励办法》等,从注册管理、星级评定、回馈奖励等方面,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规范和促进。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队伍、项目、社区评比表彰,将志愿服务积分与“海贝分”信用积分挂钩,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总数9.48万人,月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多场次。
   聚焦落实落地,建设“厚德环翠”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厚德环翠·文明家庭”颁奖典礼上,400余位观众共同见证了环翠区第一届文明家庭的诞生。他们有的热爱读书、倡议阅读,促进了文明城市建设,获得“最美书香”文明家庭;有的几十年如一日,传承与创新还原着胶东文化艺术的瑰丽,成为“文化传承”文明家庭;有的用浓情播下孝的种子,用爱心温暖他人,成为“孝老爱亲”文明家庭;有的勤俭持家,家庭和睦,成为“家风淳朴”文明家庭……45个平凡家庭,45个不凡故事,成为厚德环翠的实力代言,也是环翠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落实落地的一次集中展示。
  12月5日,在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环翠区举行了“厚德环翠·志愿同行”颁奖典礼暨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分别为20位最美志愿者、1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村)进行了集中颁奖,并为8支镇街志愿服务队和8支区直部门专业服务队授旗,通过播放短片、颁授奖章等形式,展现环翠志愿者们平凡而又不平常的感人事迹,这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环翠开花结果的又一生动实践。
  环翠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鼓励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真正把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成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鲸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打造的“雷锋巷”,处处展现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的志愿精神,生动诠释了“鲸园蓝”志愿服务品牌;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特色文化楼道、红色文化街区等思想文化阵地,打通联系、服务、沟通群众的“最后一米”;张村镇王家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注重挖掘里口山人文历史,总结提炼传统文化精髓,打造了和合塾、何长峰美术馆等活动基地,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环翠区连续11年打造“厚德环翠”品牌,构筑思想道德建设高地,实施了“树典型、爱英模、学先进”活动,在全区开展典型选树、好人评议、模范宣讲、榜样展示、关爱先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了向善向好的浓厚氛围。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环翠大地落地生花,滋长成“厚德环翠”的亮丽新风景。近年来,环翠区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2人、提名奖1人,省级道德模范4人、提名奖3人;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7人入选“山东好人榜”;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省文明家庭1户。

走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环翠路径”

2018年建成全国第一个全流程贯通的融媒体指挥调度平台;2019年3月13日环翠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集中报道,省内外同行组团前来参观学习……环翠区融媒体中心从谋划建设之初,就是以“探路者”的形象出现。
  融媒体中心建设,融为一体是目标,融出效率是关键。环翠区坚持聚焦提速增效,精心策划设计,构建起从管理推进、内容生产到传播扩散、信息供给全过程的闭环式工作流程体系,让融媒体中心建得起来、融得到位、起到实效,真正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媒体责任。

流程再造,全能记者“挑大梁”

融媒体中心是多个媒体的“融合”,而非简单的相“叠加”,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中枢势在必行。
  集中开放的物理空间打造让媒体融合有了“形”。2017年环翠区融媒体中心投资1200万元,改造建起600平方米的融媒体采编中心及高清演播室,实现电视、报纸、手机客户端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各类平台一个空间办公,融新闻采访、文字编辑、播音主持、创意制作以及新媒体等五大板块一个空间推进,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了具象的“空间化”响应。而串联起全部业务的平台打造则让媒体融合有了“神”。2018年环翠区融媒体中心着手启动了涵盖大数据分析、渠道分发、新闻文稿、视音频制作、快速直播、安全网关等全流程的调度平台,新形态下的媒体融合有了自己连点成线的“神经”,统一指挥、集约运行。同时,配套建立推行融媒体策划会以及领导值班、主任轮值、考核倾斜等系列推进机制,确保中心零差错、全天候运转。
  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按照最大化精简、最大化优化的思路,环翠区精心设置组织架构,破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体之间在策划、采访、编辑、播发等环节的壁垒,精简运行程序事项,重构“一体策划、一次采集,矩阵制作、全媒发布”融合业务采编流程;按照扁平化、融媒化思维,对应新的业务流程,对内部机构职能进行重新理顺,最大限度消除中间环节,形成务实高效的线性工作模式。
  适应采、编、发一体化流程,推动媒体记者由以往单干写稿、拍摄、播音等某一项事情,转为兼具文稿写作、摄影摄像、剪辑制作等多种能力的全媒记者,通过一人多能,全面压缩因岗位不同而形成的臃肿环节。为调动媒体记者转型干事的积极性,环翠区融媒体中心适时启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进程,对编制内外人员在职务、职称、绩效、收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所有奖励措施,打破编制、身份、岗位等的限制,全员适用,一体执行。

移动优先,全媒矩阵“显威力”

移动优先,做好“快”字文章。在全市率先打造融资讯、直播、互动、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APP“最威海”的基础上,环翠区积极整合微信、微博平台,拓展今日头条、抖音、快手、闪电新闻等媒体号,与传统媒体形成媒体矩阵,通过考核机制调整的驱动,配合“5分钟直播”通道建设,新老媒体协同发力,为受众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讯,抢占舆论话语主导权。
  “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环翠区融媒体中心一直在思考媒体工作中心的转移问题。8月19日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率先压缩两档主打传统电视节目,推出融媒跨界节目《有聊》,紧跟受众需求,创新传播语境,采用“小屏通大屏、大屏带小屏、多屏联受众”的传播方式,成为县区融媒体探索运用新媒体手段,以“轻量级、灵活化、强互动、高融合”的节目内容构建全新融媒体传播生态的先行者。2019年1至10月份,“最威海”APP发布融媒新闻、信息1000多条,小视频500个;微信用户8.4万,推送信息1500多条;传统电视新闻发稿1699条。
  除了常态化节目,《直播民生》十周年庆典首创大型活动类电视、手机、网络、户外大屏同步直播,手机端小试牛刀即逾15万;百姓春晚800演员,22机位,4小时直播,烹制地方春节综艺盛宴;沙滩音乐节以“城市新节日”塑造为己任,10天活动13场直播,成就烟威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品牌;山东好人、最美人物颁奖、志愿服务等晚会,打造主题传播标杆式载体;再加上企业表彰大会、公司年会、520荧光夜跑、社区文化节等不断加入的活动新成员,让媒体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衍生出新的内容、载体品牌。
  生产力提升了,生产关系亟须调节,这就给融媒体考核的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环翠融媒适时调整考核体系,加大移动化客观指标的量化比重,采编岗位的考核指标由传统的稿件及视频主观评价,逐步向以点击量、转发量为代表的客观指标过渡。同时通过百场直播、千条融媒快讯等部门年度目标,引导新闻、新媒体、专题、制作等部门资源向新媒体倾斜,并积极推动5G等新技术的应用,驱动一线岗位把融媒体内容的生产和创优作为自觉行为。
  公益快闪《爱的力量》、网络化栏目《我爱威海话》、重大活动跟进式短视频等适合移动化传播的资讯内容为移动优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翠出品,必属精品”成为业内同行的共识;快手号连续多月打造点击量过千万的爆款视频,半年时间内浏览量突破6000万……融媒体中心入门大屏上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推动着环翠区的舆论引导由传统媒体不断向新兴媒体延伸,受众群体从老龄化向年轻化扩展,不断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文明实践,全程服务“主力军”

“文明实践工作中的‘讲、评、帮、乐、庆’各项活动,涵盖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有内涵,接地气,为融媒体宣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同时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传播能力大大增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撑。我们要探索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两大中心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深化融合,更好地服务群众,实现‘1+1>2’的效果。”环翠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军说。
  按照这样的思路,环翠区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力量积极推动采编力量下沉,选派骨干力量,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线,采集更多原生态的城乡居民文明实践,并在各类媒体上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栏目,成立专门报道小组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在每个站所都设立“媒体联络人”,站所活动通过对口的编辑即时上传、迅速发布,重大活动可以实现网络视频直播,共同修建新时代群众的网上家园。针对老年志愿者对智能手机功能不熟悉的情况,环翠区融媒体中心正在着手开发能与考核数据联网的显示及采集终端,准确记录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征集百姓需求,招募志愿者,公布志愿服务项目,听取志愿服务反馈情况等,提升百姓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利用融媒体生产创作的海量视频资源,为基层站所提供域内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典型案例,为基层站所的实践提供科学化、针对性的指导,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与融媒体中心的线上线下通道双向互动,融合发展。
  目前,环翠区的文明实践活动与环翠区融媒体中心的各类媒体、“志愿环翠”网站、手机微信公众号正在加速融合,多方聚力,共同打造“环翠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平台移到群众“指尖”上,将融媒体的宣传触角延伸到群众的“身边”来。通过“基层点单、中心派单、政府买单”的形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推动各种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切实把文明实践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让群众在活动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霄雁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