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120帧电影再成话题:这样的技术革新是否必需?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2019-11-07 09:54:00   作者:

  120帧电影为何成为话题(热点聚焦)

  李安导演的电影《双子杀手》,让120帧又成了热门话题。

  继2016年推出首部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在自己设定的坐标上,又往前跨了一步。《双子杀手》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动作片,依然延续120帧+4K+3D的技术组合,并且为适应120帧的要求,首次用CG特效+动作捕捉打造了人类主角。简单说,《双子杀手》技术升级了,投入更大了。随之带来的讨论也更热烈了,最大分歧在于120帧:这样的技术革新是否必需?

  我们知道,当前电影的通用格式是24帧/秒,这一标准从有声电影时代沿用至今。随着大片时代的到来,24帧显出不足,快速移动的画面容易出现拖尾、虚影、模糊等问题,在3D条件下则更为明显。高帧率拍摄让画面更清晰稳定,细节也更丰富连贯。近些年,一些导演开始尝试用高帧率拍摄电影,李安则首次尝试120帧,让每秒银幕更新120张画面。

  120帧+4K+3D是什么体验?观看《双子杀手》如同置身巨屏高清电视前。观众眼中的世界清晰了数倍,感观变得极其敏锐,大量过去不被留意的细节冲击视觉,每个画面都蕴含巨大的信息量。高度清晰感带来了高度真实感:高速行驶的摩托车剪裁风的形状,子弹运行的轨迹被捕捉得清清楚楚,观众如同站在街角目击银幕上的一切,光线、灰尘、枪火、影子、水波、飞虫,触手可及。

  100多年来,电影一直被视为造梦的艺术。某种程度上,模糊为电影带来特有的韵味,电影的魅力常在于与真实的似与不似之间。120帧改变了传统的观影感受,也因此被批评者认为像电视不像电影,失掉了电影感。

  所以,到底是科技解放了艺术,还是消解了艺术?120帧的争议在于科技与艺术这对矛盾关系。

  电影从诞生起就与科技密不可分。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上世纪20年代的有声电影,再到30年代的电影有了色彩,50年代出现宽银幕,七八十年代的立体环绕声,以及本世纪的《阿凡达》掀起3D电影技术新浪潮……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技术让电影释放新魅力,也带来新的电影美学。当然,任何新生事物总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

  120帧的革新还与数字时代带来的焦虑有关。很多人认为,在这个被大屏小屏占领的全媒体时代,传统电影、传统电影院的生存正在遭遇挑战。论视觉效果,智能电视已经可以达到4K、8K,家庭影院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大片的视听感受;论沉浸感、参与感,电子游戏比电影拥有更天然的优势。今天,电影如何巩固自己的观众群,满足不断升级的观赏需求?这是电影业求解的命题。

  在追逐技术革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电影不仅是一种观赏体验,也是一种叙事艺术。因为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好看依然是他们走进影院最重要的理由。在一个贫乏的故事面前,高新技术只会沦为炫技,不可能长久地挽留观众。这一点,中外电影都有过教训。

  电影也许需要一场自我革命。这场革命,需要电影人、市场、观众、评论家一同完成。24帧经过100多年的完善,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创造,一部又一部作品的观众反馈,才塑造了众多经典。120帧只是一个开始。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需要故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念的革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