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梁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
当哪吒脚踏风火轮冲破天际,当敖丙的龙鳞在月光下闪耀,荧幕前的我们总会被这种“天选之子”的光芒刺痛。然而,在故事的角落里,那些蜷缩在贫瘠土坡上,为了一口吃食便争得面红耳赤的土拨鼠,却鲜少有人关注。可实际上,它们才是许多普通人最真实的精神镜像。
今天作为最后一期的《哪吒》观影分享,威海市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的心理治疗师们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平凡者的成长之路。
生存焦虑:被忽视的群体心理创伤
土拨鼠的土肥坡像极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35岁职场危机如同悬顶之剑,996工作制将人异化为永动机,学区房焦虑让年轻父母未老先衰。这种慢性压力催生的生存焦虑,正在引发集体性的心理早衰。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生存焦虑状态会导致前额叶皮层萎缩,这正是我们容易在压力下做出短视决策的生理原因。就像为保饭碗忍受职场PUA的白领,或为房贷透支健康的青年,本质上都是在重复土拨鼠面对生存威胁时的应激反应模式,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放弃了长远的考量与自我价值的坚守。
习得性创伤:隐形的心理牢笼
仙界对土拨鼠的镇压,恰似现实中的系统性歧视。当小镇青年发现北上广的玻璃天花板,当女性在职场遭遇晋升瓶颈,最初的抗争热情往往被碾碎。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经典实验揭示:反复受挫会让人产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的认知瘫痪。这种心理机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制造自证预言。就像总觉得自己考不好的学生最终真的落榜,认定自己买不起房的人永远会错过机会。土拨鼠们蜷缩在阴暗、狭小洞穴里的身影,充满了无奈,恰恰是无数普通人在心理内耗中苦苦挣扎的真实写照,他们被困在自我否定的牢笼里,无法挣脱。
破茧三重奏:平凡者的进化论
神经可塑性研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的“硬件”,而是具有终生改变的无限可能,而实现认知重塑的关键,在于建立“1%进步法则”,即每天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微小目标,无论是学会一个新单词、掌握一个新的工作技巧,还是还是坚持锻炼十分钟。当我们成功完成这些小目标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便会被激活,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自信与动力,让我们逐渐从“我不能”的自我否定中走出来,迈向“我可以”的自信人生。
接纳疗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承认自己的脆弱,直面自身的不完美,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积极心理学中“优势识别”工具的研究结果显示,每个人身上都至少潜藏着5项突出优势,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短板与不足,陷入与自身缺点的无尽缠斗之中,而忽略了去挖掘、放大那些闪闪发光的独特优势。学会自我和解,就是要停止对自身不完美之处的过度苛责,转而将目光聚焦在自身优势上,通过不断强化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我们的心理世界中,社会支持系统宛如一道坚固的免疫防线,守护着我们的心灵免受外界伤害。北漂青年们自发组成的“地下室读书会”、单亲妈妈们汇聚而成的互助社群,这些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团体,都在生动地演绎着现代版的“土拨鼠联盟”。格兰诺维特的弱连接理论证实,在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中,那些看似并不十分密切的“弱连接”关系,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关键机会。
所以,积极拓展人际关系,用心去寻找那些能够为我们赋能、助力我们成长的“超级联系人”,是平凡者实现人生逆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土拨鼠的逆袭从来不是神话。当外卖骑手雷海为在诗词大会夺冠,当保洁阿姨袁英英在美术馆开个人画展,他们都在证明:平凡不等于平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灵魂,一个在现实的土坡上刨食,一个向往着哪吒般冲破天际。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让这两个自我握手言和,在匍匐中仰望星空。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勇气不是没有绝望,而是怀着绝望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初审编辑:梁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