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深一度

智慧校园展科技魅力 看高校智能科技“百花齐放”

来源:北方网   编辑:   2018-04-13 15:35:00   作者:

  高科技成果亮相“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 津云网友“jixin008”拍摄

  天津北方网讯:4月7日,2018年“天大·海棠季”重点推介活动“智创未来——人工智能科技体验”活动在卫津路校区北洋广场拉开帷幕。该活动旨在介绍天津大学在智能科技方面取得部分成果,让游客在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感受天津大学的科研文化和创新精神。其实,不仅在天大,智能科技已在天津各大校园中熠熠生辉,在近日举行的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津市各高校所展现的科技成果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我们一起开启津城高校智能科技的探索之旅。

  天津大学:让科技“与未来相约”

  在卫津路校区北洋广场,“智创未来——智能科技体验”活动吸引游人驻足观看。“天大智造”的脑控实时人机交互系统、“海燕”水下滑翔机、智控无人机、变胞机器人、智能汽车等高科技成果实物一一亮相,科研团队向游人进行了精彩展示。变胞机器人拿出“看家本领”,既能轻松爬上台阶,又能伴着音乐跳舞,让人们大开眼界。

  智控无人机

  由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助系统研究所的技术开发而成的无人机备受关注。介绍人刘松源详细讲解了无人机设计的特色和优势,与在场观众分享了天大“智造”的创新历程。由天津大学自主研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来自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的青年教师杨雪介绍说,它融合了浮力驱动与螺旋桨推进技术,因此转弯和水平运动不在话下,而且具备传统滑翔机剖面滑翔的能力,未来可以在海洋观测和探测领域中大显身手。

  2016年,天大神经工程团队设计研发的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神经功效测试系统随“天宫二号”一同飞天,成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的讲师刘爽为观众介绍了“神工二号”脑机神经交互系统在医疗方面取得的成果。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刘爽爽详细介绍了由天大智能驾驶车队开发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项目实验平台。在游客的注视下,团队人员发出语言指令,无人驾驶汽车对此做出了精确灵敏的反应,并带有十分温馨的“注意安全”语音回复。

  高科技成果亮相“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 津云网友“jixin008”拍摄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在读博士张春松则带来一款天大自主创新的智能科技产品:变胞机器人。据介绍,这款机器人的腰部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爬行动物的脊椎结构完成变形,能够模仿多种爬行动物的体型,从而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它还可以切换工作部件,因此具备“一机多能”的能力。该智能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地质勘探以及抢险救灾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开放日里,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并有成果展示。无人驾驶、超快激光等“高大上”的科研问题指引着师生“与未来相约”。

  天津大学32项成果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除了这些展示出的高科技成果之外,天大还有很多科技成果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在2017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津大学共有32项成果获奖,其中23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包含重大成就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天津大学一等奖总数和获奖总数均为全市各申报单位之首。

  在自然科学奖方面,由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舒歌群主持完成的“大梯度余热能回收的高效底循环匹配理论及方法”和由化工学院教授巩金龙主持完成的“催化过程中的表界面结构调控与机理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技术发明奖方面,2017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奖共评出4项一等奖,其中3项授予天津大学。这3个项目分别是:由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斌主持完成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配电网保护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封伟主持完成的“多尺度结构有序的高强度高导热碳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冠益主持完成的“废弃物生物质全组分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及应用”。

  在科技进步奖方面,由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刚主持完成的“软土地区城市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由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侯永宏主持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信号外场测试设备研发与产业化”,以及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连勇主持完成的“深海油气管道全寿命评估与焊接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天津大学此次获奖项目涉及能源、化工、材料、环境、信息、土木等多个学科领域,是近年来首次同一年度获得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天津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基础科学研究政策,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战略部署,已初步取得成效。

  天津工业大学:让工业重度和复杂污水不再难治理

  在2017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同质增强型中空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等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技术成果发明了熔融/溶液一体化同质复合纺丝制膜技术,开发出兼具熔融纺丝法高强度和溶液纺丝法高分离精度及抗污染的新一代同质增强型PVDF中空纤维膜,技术产品在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特别是难治理的工业重度和复杂污水处理与回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提升了我国高性能聚合物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

  天津工业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郑帼教授、副所长周存副研究员参与完成的 《工业排放烟气用聚四氟乙烯基过滤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在研制出集除尘和二噁英催化分解功能于一身的过滤袋 “截留-吸附催化分解”方式;并采用创建的含氟材料湿式共混方法,研制出该过滤袋所需的二噁英催化分解材料和高效除尘功效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关键装备。与传统技术比较,新型材料大大提高了对工业排放烟气的过滤精度和强度。该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天津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巧解”产业难题

  在2017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津科技大学获批2017年天津市科技奖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食品学院李喜宏教授主持完成的《果蔬绿色冷链物流保鲜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果蔬生理病理多样性、损耗大、冷链技术碎片化、冷链率低、能耗高等产业难题,率先开展冷链物流保鲜应用基础理论、精准调控技术、保鲜新材料和节能设施装备系统研发,解决了分子共激发网塔式温阶迭代保鲜技术、相温库成套装备研制等技术难题,创建适于国情的绿色冷链物流新技术体系,实现单元防腐、双重气调、3效保湿、4阶控温和5大内外因素联控的产业革命。取得鉴定成果5项(国际先进),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专利11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5项,发表SCI论文13篇,高引用258次。该成果关键技术已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越南和孟加拉5个国家,近3年建库1420余座,果蔬总贮运量约145万吨,获直接经济效益8732万元、社会效益33.2亿元。

  计算机学院张翼英教授主持完成的《智能电网感知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食品学院胡云峰教授参与完成的《紫外杀菌-低温光照果蔬“产贮运销”全程冷链保鲜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获批2017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机学院杨巨成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效人脸识别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生物工程学院王海宽教授主持完成的《副干酪乳杆菌及其在功能酸奶发酵中应用和产业化》项目、电信学院张锐副教授主持完成的《面向公共建筑内的智能无线节电控制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获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天津南开大学:9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

  程鹏(右)和邵超峰(左)作为获奖代表参会

  2017年度南开大学共9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包括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化学学院程鹏领衔完成的“功能导向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项目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邵超峰领衔完成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与区划技术及其在土壤分区管理中的应用”项目和生命科学学院王春国领衔完成的“花椰菜靶向分子育种技术及在新型育种材料选育中的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贾芸芳领衔完成的“多通道光-电化学型生化检测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南开大学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还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天津理工大学:8项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

  天津理工大学共有8项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民芳教授主持申报的“基于高分散纳米陶瓷体系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一些医用高分子材料强韧性不足、X光不显影、生物活性欠佳或降解呈酸性等问题,经过10年的材料基础研究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研发了一种高分散纳米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属于纳米陶瓷颗粒调控医用高分子材料性能的新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该成果已应用于天津赛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并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该成果以天津理工大学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德干教授主持申报的“无缝游牧主动服务策略(与系统)及其在移动环境中的应用”在普适计算模式背景下,利用Web服务、移动计算、情境认知、机器学习等理论,建立了一套计算模型与策略,提高了以服务发现、资源管理策略为核心的移动服务的连续性、自适应性以及主动性,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具有认知能力的支持游牧服务的系统,系统支持多样化的移动应用。该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情境认知模型构建新方法,提高了游牧服务的主动性;构建了资源自适应管理新策略,提高了游牧服务的自适应性;设计了游牧任务无缝迁移新方法,提高了游牧服务的连续性;研发了具有认知能力支持无缝游牧主动服务的应用系统。该成果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出版2部学术专著。该成果以天津理工大学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