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调查 | 威海高职院校专业“加减法”的背后是什么?

2024-10-14 13:59: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邓慧慧

  大众网记者 邓慧慧 通讯员 勇亚楠 威海报道

  高职院校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角色,其“社会适配度”尤为重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接轨,职业教育才有生源、有出路。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2024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

  此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工作对专业布点的调整幅度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大的一年。威海的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情况如何?高职专业“增减”反映出哪些产业动向和市场前景?

  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当下,不少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传统制造相关专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升级变化。此外,AI翻译工具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翻译行业产生了冲击,使得从事基础翻译工作的需求有所减少。

  在此背景下,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近3年撤销了财富管理、现代物业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智能加工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

  威海职业学院则撤销了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音乐表演、应用韩语、商务日语等专业,25年计划撤销商务英语、社区服务与管理、动漫设计等专业。

  职业教育专业应具有产业联动性,产业布局在哪,专业设置就要与之对应。近年来,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专用汽车产业链、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等都逐渐发展成为威海优势产业链。为适应产业布局,威海职业学院24-25年计划新增船舶动力工程、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器械经营与服务等专业。

  同时,职业教育专业还应该具有产业“随动性”,即随着产业升级,专业设置也要迭代。就在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相关行业的中高端技术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据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雪宜介绍:“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威海职业学院将统计与会计核算专业更新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让‘专业围着需求转’,紧跟行业发展脚步。”

  大规模专业调整的背后,是产业转型带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除先进制造业外,现代服务业专业点今年也有较大幅度调整,教育部支持高职院校增设现代物流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点376个,增设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民生紧缺专业点806个。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和养老需求愈加突出,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于2018年增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2019年开始招生,招生计划逐年增加,目前在校生1000余人;威海职业学院也于23年增设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以适应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社会适配度”最终体现在就业情况中,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其较强的行业适应性等特点,日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

  “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全国有色系统的拳头专业,这个专业近些年来也在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相关产业的升级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基本都能获得三四份入职邀请,专业就业率能高达98%。”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冶金与建工学院教师李辰告诉记者。

  教学模式与就业前景相适应

  职教专业调整后,如何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等?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已经在破题。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与中铝集团等大型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商定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学院从近百家企业中遴选出优质大型企业开展直通车育人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急需岗位一线专业人才,使学生毕业时便具备企业同岗位两年以上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新使命。为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打造了“5333”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岗课赛证”融通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与岗位对接、与获取相应职业证书对接、与技能大赛对接。此外,学院还建立技师、劳模工作室,邀请企业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担任学生的技能导师,共同完成学院的教学任务。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专业“增减”的背后,折射出制造业正加速数智融合,现代服务业不断补短提质,现代农业向着数字化、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产业跃升态势。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新技能、新人才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即“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1506512235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