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微实事” 件件暖民心——威海两级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扫描

2021-05-27 17:12:10 来源: 威海日报 作者:

  问“需”问“须”,办“事”办“实”。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深入推进,今年,威海两级法院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急难愁盼、推动社会发展、服务大众民生,真正将学习教育和教育整顿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际成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融入血脉、深入人心。

  从“一次办好”到“好上加好”

  拆掉了引导围栏,敞开了办理窗口,这个春天,来到威海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市民都有一种感觉:来这里办案子更快捷、更方便了。

  环翠区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当事人进行网上立案。

  作为服务当事人的第一道窗口,自然要“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当事人。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威海中院对诉讼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集成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等六大功能,提升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近日,为进一步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规范网上立案工作,提高网上立案服务水平,更加方便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威海中院结合相关规定,制定并印发了立案指引和“一次办好”立案清单,将7大类案件立案所需的材料进行汇总集合、列出清单,有效解决了当事人凭感觉准备材料,凭经验查询流程的问题,实现“一张明白纸,群众少跑腿”,申请立案3天内审核率全省最高。

  不仅要“一次办好”,更要“好上加好”,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威海两级法院将“办实事”观念落实到立案、审判、执行、普法等各项工作中。“办理好每一起案件,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威海中院立案庭庭长蒋涛表示,为了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建成网上网下诉讼服务体系,网上立案、缴费、送达、开庭等“指尖上服务、屏幕前解纷”成为常态,当事人足不出户、8小时之外即可立案打官司。

  从哈尔滨到荣成,4月,一场跨越3600公里的诉讼纠纷在荣成法院的调解下“悄然无声”地解决了:法官和调解员的线上交流,将两位相隔千里的当事人连接到了一起,未曾碰面便宣告化解。

  聚焦群众的所急、所难、所愁、所盼,威海两级法院充分利用网络延伸服务触角,通过远程开庭等方式进行“隔空”审判,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对于那些不熟悉操作的市民,还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一步一步指导当事人操作,将距离这个阻碍当事人办案的最大难点排除在外。

  威海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黄明春到金猴集团走访调研。

  服务的对象不止自然人。5月以来,威海两级法院还开展“走访企业服务发展”活动,“一把手”带头,主动来到企业生产一线走访、座谈,认真听取企业对法院工作的呼声期盼。目前,威海两级法院已走访金猴、光威、安然纳米等56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6件,用一件件办实事助力企业规范经营、防范风险。

  群众利益放在心 审判执行惠民生

  自4月1日环翠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成立至今,已受理各类金融纠纷215件,结案187件。

  办实事,怎样才能办得实?就是要契合群众需求从“内部”改起来。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落实到行动,这家金融审判庭,便是威海主要为服务群众而作出的各项改革的冰山一角。

  环翠法院金融审判庭开庭审理案件。

  “金融审判庭建立后,原本由环翠区、高新区、经开区法院管辖的金融案件将在这里集中管辖。全市金融案件裁判标准和尺度得到进一步统一,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将实现进一步提升。”威海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个审判庭,将改变以往金融审判“多头自审”的结构,以“精准审判+高效解纷”的专业化审判,切实降低金融债权实现成本。

  有了专业的服务机构,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让惠民“前端”与“后端”相互连接。

  “被执行人在车站?好!我们马上到!”挂掉电话、打印文书、盖上公章、发动警车,4月27日,在蒙蒙细雨中,一场法院版的“速度与激情”在荣成城铁站上演——就在欠款3万余元的被执行人黄某准备“跑路”之时,执法干警驱车10公里,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城铁站,找到被执行人并将其拘传到法院。经过执行干警的释法明理和耐心调解,被执行人当场履行了部分还款义务,当事双方达成和解,案件顺利执结。

  荣成法院在城铁站对被执行人黄某进行拘传。

  坚持多点开花、专项发力,面对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涉民生案件,威海法院继续开展专项执行活动,综合利用强制执行、教育引导、执行救助等多种手段方式,用力用情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一线走访“零距离” 普法宣传更利民

  5月8日,一场特殊的民法典“现场答疑会”开到了乳山城区街道华冠社区。婚姻家庭、养老继承、侵权责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条款,在乳山法院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化作简单易懂的词语,走入寻常“百姓家”。

  乳山法院到社区进行普法宣讲。

  一场走进社区的普法宣传,将法律知识带到了基层一线,也拉近了法院与群众的距离。自3月以来,这样的“普法志愿队”已经屡见不鲜。

  为群众办实事,最重要的是要帮助群众知法懂法。为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转化,威海法院系统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普法方式,走入基层一线,最大程度将法律知识传递给基层群众。

  社区、码头、乡村、学校……在法律知识最需要的基层一线,一支支由法院干警组成的普法“小分队”延展了全市工作的辐射半径。他们通过组织开展法律“六进”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人人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有“面对面”的传经送宝,更有“点对点”的精准投送。

  “2019年,被告人钟某吸完烟后将烟蒂随意丢弃在路边,引起森林大火,遂以失火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4月,打开“威海法院”微信公众号,一则打着感叹号的防火案件链接出现在了页面最前端。

  结合法治实践,延伸普法触角,在传统的“面对面”宣传之外,威海法院充分利用电台、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结合当下森林防火、渔船管控等重点内容和清明、“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和普法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普法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威海两级法院累计发布普法案例60多个,短视频20多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0多场,为群众解决问题500多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殷子茹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